探寻古迹!惠州这一处小山坡藏两文化遗址

  距离惠州市区约12公里的三栋镇官桥村西枝江畔,有一处名为瓦窑岭的小山坡,海拔只有5米、岭顶面积约200平方米,曾先后发现春秋遗址、北宋窑址,其中春秋遗址成为惠州中心区——惠城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文化遗址,北宋窑址则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岭的沙土层层叠叠沿着山脚往山顶分布,仿佛一摞泛黄的史书叠置于此,常年吸引寻幽访古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当地计划进一步保护、利用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持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栋镇工作人员在瓦窑岭开展调查。

  春秋遗址

  远古人类的生活遗址

  瓦窑岭,顾名思义,隐含着陶瓷、烧窑等信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泥火相拥转化的弦歌不断。分布在佛山、潮州、惠州等地的粤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人员在瓦窑岭山顶的草地上发现石刮削器、砺石、陶网坠和磨制的石网坠,同时还发现一批灰红色的几何形印纹硬陶片。纹饰有夔纹、小方格纹、蓝纹,还有夔纹、菱形纹和弦纹的组合纹。方格纹有凸有凹。夔纹陶片数量最多,与粤东各县出土的春秋时期陶罐上的夔纹相同。

  

瓦窑岭出土的北宋陶瓷,收藏于惠州博物馆。

  据鉴定分析,这批以夔纹硬陶为代表的遗物,其年代约为春秋时期,属广东青铜器时代的夔纹陶类型文化遗存,对研究当地东周时期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具有一定价值。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夔纹陶类型”文化遗存遍及惠州,其中博罗县银岗古窑场遗址已纳入省市合作保护与建设的重点考古遗址公园,三栋瓦窑岭遗址也是其中一个代表。

  

瓦窑岭遗址出土的瓦窑片。

  相关专家曾考古认定,该处属于远古人类的生活遗址。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广东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是旧石器时代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距今约有50-70万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界也在东江流域惠州地区先后发现过多处远古人类的生活遗址。它们有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如惠城区的潼湖蚬壳角遗址、博罗县的葫芦岭(又名浮碇岗)遗址、苏屋冈遗址、黄巢墩遗址以及铁场何屋岗遗址等;有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如博罗龙溪银岗遗址、园洲梅花墩遗址、惠东梁化柯木山遗址以及惠城区三栋瓦窑岭遗址等。这些遗址,再加上最近发现的属于商代早期的惠阳区镇隆窝尾坳遗址,在时间形态上构成了一条大体完整的史前发展链条,证实最迟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惠州这片土地上聚居劳作。

  练铭志、马建釗、朱洪合著的《广东民族关系史》则进一步指出,那时候,他们“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民族形成过程尚未开始,属诸越族的先民,可称之为先越族群或先越人。”

  人们掌握了新石器的劳动手段,才使得延续百万年的“食物采集者”时期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时期,产生了原始农业。水稻的种植,在岭南地区古越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917年,有学者在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发现野生稻;1926年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在广州市东郊发现了野生稻,并用野生稻育成新品种。1980年,在惠州古塘坳、梅湖、汝湖、三栋、河南岸、小金口等地也发现野生稻资源。

  掌握了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先民在西枝江畔的繁衍有了依靠。更多的文明被创造出来。

  北宋窑址

  宋代惠州外销陶瓷产地之一

  惠州海上贸易自唐代蓬勃发展,催生了以惠城东平窑和惠东白马窑为代表的惠州外销瓷器,成为古代惠州海丝贸易的重要证据。至宋代,惠州陶瓷业形成了完善的制作体系和种类丰富的作品,生产技术更臻成熟。北宋时,朝廷严禁铸铜,加大了老百姓对瓷器的需求。惠城区发现的宋代古窑址有桥东朱村窑址和东平窑等,以东平窑最为典型,也是惠州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具有相当庞大的生产规模,为宋代广东三大民窑之一。

  

瓦窑岭遗址出土的瓦窑片。

  根据考究,东平窑址和附近的废窑址在当时形成一个巨大的陶瓷工业产区,地域覆盖惠城桥东东平、河南岸冷水坑、三栋竹仔园等,加上不同时期发现的周边古窑址来看,惠州是一个古代陶瓷生产比较密集的产区。

  继瓦窑岭山顶春秋遗址被挖掘后,瓦窑岭东坡北宋窑址也于1983年11月被发现。长年累月受雨水冲刷以及人们取窑土筑塘,致使窑址环境发生变化,陶瓷片堆积面积约200平方米。

  从该地表土拾到的陶瓷片看,可辨器型有高足杯、瓜形壶、长颈壶、瓜棱盒、四系罐、两耳罐、坛、斗状坛盖、钵、器盖、莲瓣炉座、擂盆等。陶器胎质为黄白色,陶片胎质坚硬,烧成温度至少一千摄氏度,说明惠州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制陶技术。瓷器胎质多数为青灰色,少量红色;瓷片花纹有叶脉纹、水波纹、附加堆纹、篦划纹、弦纹;叶脉纹均印在器物外壁底部,釉色大多为酱褐釉,少量青黄釉、青釉、白釉。酱褐釉有蓝色窑变,施釉薄,开细冰裂纹,胎釉松弛多剥釉。瓦窑岭出土文物,后由惠州博物馆收藏。

  纵观陶瓷发展的历史,一个窑系的兴盛,离不开地缘与人才以及精湛的技术。其中,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目前在惠州发现的古窑遗址,主要沿着东江、西枝江两岸分布。窑址位于这些位置,对于陶瓷业的发展极为有利。这些区域地底不但蕴藏大量的灰白瓷土和石英砂砾,更重要的是其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尤其是水运。

  瓦窑岭周边原来都是地势平坦的草地,尤其是岭东为大片草地和西枝江,水力、水运均称便利,可谓天时地利兼备。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原因,使得两宋时期惠州在手工制造业的陶瓷生产经营方面业绩突出,成为广南东路通往“海上丝路”内陆州府的节点之一。在惠州境内东江古码头出土过销往数十个国家的陶器,证明当时惠州地区生产的陶瓷外销兴盛。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泥土经过烈火煅烧为陶和瓷,变成实用工具和艺术品,是为“涅槃”。瓦窑岭烧制的宋窑,也曾在这场商业潮流中货如轮转,造福世人。

  沧海桑田,瓦窑岭上物换星移、几度春秋。“瓦窑岭经常可见游客前来,访古怀思。”三栋镇官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计划对瓦窑岭春秋遗址、北宋窑址进行进一步保护,如争取各方支持辟作遗址文化公园,形成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这将是不错的保护开发路径。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