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桥东龙井:井水清甜爽口,得名或与龙井茶有关

  惠州桥东桃子园社区龙井巷北巷口,有一口清代古井,名为“龙井”。

  龙井为长方形水井,占地面积6平方米,考古数据显示,古井外壁长1.38米、宽1.30米;内壁长0.8米、宽0.84米,井深约4米。井壁用青砖砌成,井口用红砂岩砖砌成,古朴而实用,井水至今清澈,是龙井巷民用古井,为研究清代惠州古井提供了实物资料。

龙井。侯县军 摄

  古井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桥东所处的归善县城,于明万历三年(1575)建筑城墙。后人发现,在归善筑城之前,仅有白鹤峰东坡井,再没有第二口古井存世。考其原因,是归善县城紧靠东、西两江,居民可汲取两江之水饮用。明万历三年筑城墙之后,开东、南、西、北四门,遇上战乱敌军困城,城门紧闭,城内居民用水就会困难。为此,入清后官府在南、北城墙各加开一个小城门,南为水门仔,北为便门仔,方便居民汲水。同时,民间也开始陆续开凿水井,方便家庭生活用水,现存比较有名的是龙井巷北巷口的“龙井”,比一般私家井大,是当时公共水井。

  据说龙井这口公用水井的水很清甜,用此井水泡龙井茶,特别清香,居民们都把这口井叫作“龙井”,井边的横巷也改叫“龙井巷”。

  叶伟强的《鹅城忆旧》绘声绘色地记录了龙井巷来历故事:晚清国弱民穷,造反不断,归善城郊也不宁静。一旦有事,城门紧闭,城内军民食用水也就成了大问题。为了免遭缺水困苦,不少人家未雨绸缪,在家里或店里打井,平时可洗衣物,急时权作饮用。富有人家打私井,贫苦百姓打公井,有的打在塘边,有的打在街边,如东门街、县前街、西门直街、花园围、桃子园、高山下等地,都有公用水井。归善县衙门旁边的箭道东侧,街坊出钱出力打了一口水井,井水清甜爽口,尤宜泡茶。相传一日,家住县前街横巷姓夏的老头,约了几位年纪相近的老友在家闲聊品茶,众人都说此茶清香甘滑,余香留齿。问夏老头此为何茶?夏老头笑道:“正宗龙井茶”。其中一位说:“好茶要有好水,好水又要煲好,冲出的茶,色味香才能俱全呀!”夏老头接口说:“正是如此。茶是正宗,水也正宗,是东坡亭脚下新井打上来的。诸位夸赞这焗茶,果然识饮!”另一位又问:“新打的井有无命名?”夏老头说:“谁给它命名?”于是众人齐声说:“就叫龙井吧!”又说:“多好的名字,我们先叫开,后辈就一定会跟着叫的。”果然,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开了。由于龙井出了名,井边那条横巷也改口叫龙井巷,一代接一代,一直喊到今天。

  梁自力《旧社会惠州人的衣食住行》一文则记载,“旧社会惠州人的饮用水多从江河或西湖里挑回,日用水有的从井中取,如桥东的井水巷、龙井巷两口井的水多作洗涤的用水。”可见,龙井不仅是附近居民饮用水源,还是生活用水。

龙井巷。侯县军 摄

  上善若水。喝着龙井水长大的广东名中医、龙井巷人夏伯宽,杏林流芳。夏伯宽,字济民,生于1903年,1928年毕业于粤南中医学院,历任惠阳开明中医学校教师、惠阳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惠阳县国医支馆馆长、惠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同时还兼任惠阳慈惠善堂、仁慈善社、医学广益社等机构的主诊医生。夏伯宽悬壶济世50余年,医风严谨,为民治病不辞劳苦,对医术精益求精,长于内、儿科,尤擅长诊治肝炎,先后著有《妇科浅释》《小儿腹泻辨证论治》《肝炎的辨证施治》等医书。1979年,夏伯宽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次年辞世。

  《易经》井卦载“改邑不改井”,道出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井是先民聚居生息的物化见证,更是历史人文及民俗乡愁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供水设施的完善,栖身闹市的龙井被围栏围起来,成为历史遗存,供人观赏凭吊。

  龙井于2013年被列入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城市一角,继续守望着城市人的乡愁。

  (侯县军)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