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成功!淡水河沙河上榜“广东十大美丽河湖”

原标题

惠州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淡水河沙河上榜“广东十大美丽河湖”

  “可以说清澈见底啊。”2021年9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进行现场督察时,看到水质变化后很高兴,并提出要全面截污、精准治污、常态化治污,保证淡水河“长制久清”。

  曾经,有秀丽山水“加持”的惠州,因为河流水质问题等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点名。水环境污染整治,是我市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的一道课题、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惠州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高水平环保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7条城市黑臭水体经过整治均实现“长制久清”,不少像淡水河一样的“臭水沟”变成“清水河”。与此同时,惠州全域地表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淡水河、沙河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淡水河经过治理环境变美水质变好。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发出两份“1号令”

  举全市之力推动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按期达标

  “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直指问题,并给出了水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

  我市有多少水体需要整治,得心中有数;水体整治如何实施,得胸中有谱。

  惠州治水难、硬骨头多。截至2018年,全市15个国、省考断面还有5个不达标;需要治理的城市黑臭水体有27条;20多年来,淡水河的水质依然是劣V类……

  民生无小事。惠州深切地认识到,治水,轻描淡写、小修小改不能治本,必须刮骨疗毒、动大手术,施以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改头换面,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面对惠州水环境质量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整治,怀着必胜的信念,奋力荡涤污泥浊水。

  2018年,惠州全面吹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号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为碧水保卫战把脉开方,全力推进环保突出问题整治。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重点事项,各分管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别牵头落实各专项行动的实施,市人大积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治水工作,市政协多次组织水环境报告调研工作,市污染攻坚办对进展情况实行调度通报制度督促推动,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2020年我市连续两年签发市“1号令”,采取超常规统筹、超常规督导、超常规问责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治水工作向纵深挺进。

  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惠州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把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举全市之力推动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在2020年达标的基础上持续改善。2021年及今年1~6月,我市11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

惠州大力开展河涌污染整治后,天蓝水碧已成常态。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打出一套组合拳

  坚持系统、科学、精准治水

  防治污染,不仅要“合力治”,更要“源头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原则,打出一套组合拳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惠州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把污染治理提升到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管理、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全市一盘棋整体谋划、建立一体化的系统治水格局,编制实施淡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潼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质改善方案、沙河和公庄河流域水质达标方案等,推动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

  两级市县(区)联动,推动责任落实。通过实施市领导包镇督导、部门联合作战、全流域统筹推进等举措,破除以往“县区各自为政、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污染防治攻坚局面,推动水污染防治责任层层压实。

  三级督导问责,创新体制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集中约谈了7个县(区)党政“一把手”,多次主持召开水质达标专题会议,明确纪律、要求。市纪委监委领导参加,市政府分10批约谈县、镇级党政领导干部200余人次。实施更严格的督导问责机制,自2019年起,抽调50人脱产集中办公,成立7个下沉督导组,每月下沉驻点督导不少于10天。

  四项硬核举措,提升管理水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深化“放管服”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近万份;强化排污许可管理,2018年至今已核发排污许可证2921张;加强监测监控,全市194家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监控数据直接传输至国家环保监控中心。

  五大工程并举,补齐治污短板。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来,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数近500个,项目总概算约200亿元,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市建成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系统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交出一份满意卷

  27条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鱼翔浅底,鹭影翩跹,这是如今淡水河常见的场景。然而,它一度消失了20多年。

  淡水河由清入浊,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初级工业化时代,并陷入“反复治、治反复”。

  随着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惠州重新摸清污染家底,并确定了污水不入河、始终坚持截污控源的精准治污思路。经过三年持续攻坚,2020年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这只是惠州交出满意答卷的其中一个考题。

  2020年是治水攻坚战决战决胜年,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1号令”的要求,紧紧围绕水质改善的根本目标,着力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打好打赢治水攻坚战,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在以往“抓大放小”的治理思路中,大江大河被称为“大动脉”,湖泊是“五脏六腑”,黑臭水体则是“毛细血管”。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大动脉”是由无数“毛细血管”汇聚而成,“小的水体治理不好,大的也会受污染,还会影响地下水。”

  为此,我市着眼于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出一系列的硬核措施。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治理方式,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干、支流河涌和黑臭水体污染整治。经过4年整治,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7条黑臭水体均实现“长制久清”。

  为了确保全市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我市大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实习生廖锦绮 通讯员惠环宣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