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救命神器”如何才能“大显神通”

  从古至今,与死神较量,都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如果你身边有台“救命神器”,并按下了开关,很有可能就会上演“起死回生”的神奇一幕。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仲恺体育馆前台墙壁上的盒子里,就有这样一台“救命神器”,上面写着“AED”字样。别看它其貌不扬,却立过大功救过两条人命:2022年6月和8月,帮助2名在运动中突发心梗的市民恢复了心跳呼吸。

  AED,中文名“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于公众使用的急救设备,能有效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被誉为“救命神器”。

  然而,在全国各地,AED依然面临着“没得用”“不会用”“不敢用”等诸多问题,成为其大显神通的“拦路虎”。

  如何才能让“救命神器”真正神起来?

位于滨江公园特警执勤室的AED,图中的长者正在观摩AED。

(一)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事件屡有发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87.7%致死案例发生在医院外。

  而AED在医院外就能被公众使用,操作简单,能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近年来受到各方重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城市重视AED的配置。据了解,北京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AED全覆盖。广州、上海、深圳、南京等多地也在公共场所配置了AED。杭州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的配置、使用。

  在惠州,自2017年全市首台AED配置以来,近年来AED配置数量逐渐增多。其中2020~2022年,市财政局安排市级财政资金299.65万元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了55台AED,由市卫生健康局及市120规范管理。我市在全省率先将AED与急救志愿者调派、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有机联通,一旦有人拿取AED并开机使用,安置点负责人和市120管理员就能收到信息,并实时在市120指挥调度平台上显示,调度员可通过视频、电话进行现场自救互救指导,同时立即派120救护车前往施救。

  此外,今年8月,惠州市红十字会筹资在10个公共场所布设了10套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及其配套设备,有效织密了群众生命安全防护网。

  近日,“惠州日报”视频号发布的短视频《救命神器AED 强烈建议你花2分钟学学》,也受到广大网友关注。

  以上这些,都体现出公众急救意识的增强、急救体系的完善,映照着全社会对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

(二)

  但现实窘境也存在:AED在我国依然面临“没得用”“没人会用”“没人敢用”的“三没”问题。

  与消防设备不同,公共场所配备AED并非强制要求,多以鼓励和倡导为主。虽然一台AED的价格已从数年前约5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后期维护成本也有所下降,但不少单位还是觉得这笔费用支出有压力。据了解,目前AED配置率的国际水平是每10万人配备100台,按惠州目前600多万常住人口估算,远期目标需要配置至少6000台,惠州离国际水平还很远。同时,根据各地报道及惠州日报记者的走访,AED还存在监管维护不够到位、位置标识不够清晰等问题,这也是导致“没得用”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即便有了设备,“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仍不鲜见。国内多地报道,公众对AED的认知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培训,不会使用、不敢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惠州,惠州日报记者所做的电子调查问卷显示,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使用AED”,近6成受访者表示“不敢使用AED救人”,主要原因是“不会用,怕操作失误”和“担心万一救不回来要担责。”

  法律给的“底气”还有待进一步为公众所知。虽然“《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印在某些AED设备外箱上,但有的人仍担心因操作不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设备配置不足、急救知识普及度不高、施救者心存顾虑等因素,都是推广“救命神器”AED所面临的障碍。

(三)

  如何改变AED“没得用”“没人会用”“没人敢用”的“三没”状态?

  加快提升配置AED设备的覆盖广度,对增强急救能力、完善急救体系至关重要。惠州应多方式加大AED的配置数量。例如加大财政投入,在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分批次投放AED,提高全市每10万人口配备率。还可鼓励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慈善机构、企业等爱心捐赠,各单位自主配置等渠道加大AED配置数量。目前,惠州已在6辆交警铁骑上装载AED,这是“路上最灵活的急救者”。我们还可以学习深圳在出租车上配备AED急救设备的做法,让“会移动的AED”队伍越来越庞大。

  “有得用”只是第一步,帮助更多人“会用”更是关键。实际上,需要用到AED时,只要开机,按照语音提示就能轻松操作。然而,很多人对此并不知晓。由此可见,加大AED科普和培训力度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制定年度、月度计划,从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市民开始开展培训,并让AED培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还可在学校每个班级利用1~2个课时学习AED及心肺复苏操作方法,甚至可以借鉴郑州等地的做法,将心肺复苏实践操作作为选考项目纳入中招体育考试,把AED及心肺复苏实践操作纳入学生考核。

  此外,奖励见义勇为应用AED救人者,并广泛宣传“救人免责”条例,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广大群众危急时刻“敢用”AED。

  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从配设备到抓培训并广宣传,从强化经费保障到吸纳各方力量,以AED为代表的城市急救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意识到位、配置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四到位”。这关乎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检验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

  推广AED,织牢急救网。通过多方合力,实现“随处可用”“人人会用”“人人敢用”,AED这个“救命神器”才会真正神起来,在危急时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