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教育丨孩子原来起床很磨蹭,爸爸这样做之后1分钟内就起来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各种磨蹭,如起床磨蹭,做作业磨蹭等,而感到无奈和头痛。不久前,群友“路过人间”在一个公益分享群分享了他如何让起床磨蹭的儿子,变得做事迅速的事情,引发了学竞、熹微以及其他群友的讨论和互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喜欢”与“我应该”

  路过人间:

  有年春晚,出了一句话: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可是对于生意人,一个成熟的生意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研究:顾客怎么想,客户怎么想,政府怎么想,投资人怎么想,高管怎么想,竞争对手怎么想,旁观者怎么想......

  换句话就是:他怎么以为,不是我怎么以为。不知道“他怎么以为”,我就不能确定我应该“怎么以为”。

  就是说:知道他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和习惯。

  而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这个是第二步或第三步)。

  我看了儿子小学的课本,很遗憾,几乎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训练。

  我估计,他的老师,也没有受过这种训练。

  更不知道这有多重要。

  重点来了:不要围绕“你喜欢什么”来教育,而要围绕“你应该怎样”来教育。

  围绕“你喜欢什么”来教育,小孩就会以自己的喜好为判断标准,只要我不喜欢,就可以不做,不听。

  “妈妈,这个老师讲课,我不喜欢。”

  “妈妈,我好喜欢这个老师讲课。”

  “妈妈,我不喜欢这个菜。”

  而父母也会这样交流:“这个老师好,我的孩子很喜欢上这个课。”

  “我买这个菜,我的儿子很喜欢吃这个菜。”

  从小就以“我喜欢”为思考核心的人,不仅容易唯我独尊,最关键的是,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道理——哪怕,他可能学业成绩非常优秀—— 但他永远与世界格格不入。道理对于他,只是用于考试和交流,而不是用于行动。行动的时候,就没有规矩。

  这种人,进入生意圈,除了把钱败光,没有其他结果。

  而以“我应该做什么”为思考核心,小孩会想:这个时候,我应该学习了;这个饭局,我应该只吃眼前的菜;这个场合,我应该安静......

  开始,小孩会别扭,因为“应该”的事情,总是与“喜欢”的事情不一样。做“应该的事情”,需要自律、自控。

  但是,有一个方法,能够解决。就是:培养习惯。

  一旦小孩培养出“做应该做的事情”的习惯,他学的道理,就立刻开始改变他的行为。

  良好的行为,自然就产生良好的结果。而良好的结果,最大的收益者,就是小孩内心的稳重、自信和坦然。

  有一天,夫人和儿子吵架了。原因是:一年级的儿子起床太慢。我夫人每次都是先轻声地叫他几声,然后做早餐,然后再叫他。他会说,再睡5分钟。5分钟后,我夫人又去叫。儿子会发火,抱怨几句,然后慢慢地起床,起床后也不立刻下床,要坐在床上发一下呆......

  有时候,干脆,又睡下去。

  结果,夫人倒推时间,如果7点30起床,那么,6点30就开始叫。

  儿子会抱怨:这么早就叫我起床。

  结果,吵架是不可避免的。

  夫人对儿子说:“以后我不管你了,让你爸爸来管你吧。”

  我顺利接手。

  过程不说了。

  一个月后,我一拉开窗帘,儿子三秒之内,身体就卷起来了,1分钟,他已经开始刷牙。

  并且,他完全不觉得,有什么痛苦。

  因为,习惯已经在帮助他。

  这就是:  “我应该”的例子。

  而他起床快了,其他一切都跟着快了。原来很多的麻烦,突然就消失了。

  我夫人非常高兴,心情好了,对我说:“既然这样,你再负责多一点呗?......”

  我提了一个要求:不要对儿子说,“宝贝,你喜欢不喜欢”,而要对他说“你知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我说:“如果你答应,我就干。”

  夫人说,没有问题。

  现在,儿子经常问:“妈妈,你是不是以为......”

  “妈妈,我猜那个老板以为......”

  “妈妈,这里有个凳子(公园里的),是给谁坐的啊?谁会在这里休息?”

  “妈妈,为什么要吃这个菜?”

  ......

  世界,开始缓慢而有序地在他面前展现出来。

  谢谢。

爱和欣赏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学竞:

  谢谢您的分享,让人挺受启发的!

  对读者来说,您是如何让孩子从总是拖延不肯起床,到能够快速地起床的原因和做法是最感兴趣的,能否麻烦您用两三百或三四百字简洁扼要地说一下呢?

  路过人间:

  我的做法,可能不具备普及性。

  作为一个生意人,如果不甘心小打小闹,就会对自己的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其中,信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而信用好坏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是钱和时间。我个人对时间是比较敏感的。比如说,我在工作中,会抽空休息一下,为了不被手机打扰,会远离手机。那叫醒的事情,就拜托助手。我给他的要求,一般是这样的:13分钟15秒,22分钟25秒......

  我在家里,只有夫人可以随意地和我谈时间,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其他人,其他事,我则一律对时间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我的小孩,我带他玩,会先说好玩多久,到时间就结束,一秒都不拖延。

  他和我一起,已经习惯了我的要求。

  所以当我接管他的起床的时候,我只是说出了我的要求:“明天,爸爸一叫你起床,你一分钟就要离开床。”

  夫人说:“ 要不要给他几天适应?”

  儿子说:“不用。我30秒就可以起床。”

  我一声不吭,因为我不喜欢讨论已经决定的事情,就看结果。

  第二天,我推门轻声地叫了一声。儿子应了一声,翻两下身,像蠕虫一样,身体弓起来,然后两个手一用力,头起来。我说:“还有40秒。”他不情愿地掀开被子,闭着眼睛,摸索着就伸脚下床。

  夫人看着,有些心疼,眼中含泪。

  吃早饭的时候,我对儿子说:“你今天起床用了差不多30秒。”

  他说:“我可以更少。”

  我说:“不要我叫,你自己起,可以吗?”

  他没有吭声。

  到了下午,他说:“爸爸,你可以试一试,把窗帘拉开,我就起床。这样不算叫,是吧?”

  我说:“好。”

  次日,我拉窗帘,夫人说:“不要一下拉太多,一点点拉。”

  我请夫人出去,关上门,然后,一把就拉开窗帘。儿子几乎是立刻,身体就开始动起来。

  以上就是我的算不上方法的方法。爱和欣赏,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两个礼物。——我的看法。

  谢谢。

  学竞:

  谢谢您的分享!您说爱和欣赏,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在要求孩子准点起床这件事情上,我能否理解为,因为您平时给到孩子足够的爱和欣赏,所以他也很愿意按您的要求去做呢?

  从您的分享中还可以看出,孩子之所以愿意改变,是因为您平时对时间就有严格的要求,给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路过人间:

  人在绝对的自信产生之前,会需要外界的认可。有些父母是鼓励孩子,“你真棒。你行的。大胆地做......”这个做法非常好。不过我就变了一点点,用欣赏代替鼓励。我们一般对待艺术品,才用欣赏。用在孩子身上,欣赏需要眼神,需要肯定,需要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美的,在语言上,行为上,尤其是那种超越自己的美。——这和“能力”会有些不一样。能力总是有高低,而美是独一无二的。生活中,不能完全离开竞争和比较,但是我尽量用欣赏代替鼓励。有时也做得非常不好。

  幸运的是,孩子已经培养了一种爱好:我要让爸爸欣赏我。不知道这种微妙的东西,我能不能说清楚。所以,我并没有“严格” 要求他,我只是“要求”他,给了他一个“要求”, 一个“标准”,  然后,他自己去达到和超越这个标准后,获得的“欣赏”,让他得到内心的满足。谢谢。

  学竞:

  谢谢您的回复!“用欣赏代替鼓励”,这个做法比较新颖,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孩子更是如此,一个经常被欣赏的孩子,我想内心一定是经常感到愉悦和自信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都不能缺失

  熹微:

  阅读了您和孩子沟通早上起床的事情,有意思,这里面我看见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父亲的;一部分是关于孩子的。

  父亲角色这部分,从前面一大段的铺垫看来,路过人间一直对时间敏感,珍惜时间,同时也非常有自己的节奏,也已形成了很强的个人风格。孩子是很敏感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潜移默化,一定也是深受父亲的时间观念的影响,所以当母亲把叫孩子起床的任务交给父亲的时候,孩子耳濡目染,内心其实早已经接受父亲的那一套时间观念,相对于母亲的温和以及可以撒娇来说,孩子在父亲面前自然是另一种模样了。——从这个细节来说,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都不能缺失,有时候需要母亲的温柔呵护;有时候需要父亲的力量感、权威感,不停地切换、调和。

  关于孩子部分,我特别欣赏的是孩子发展出来的自主意识。分享中有这么一段话:「到了下午,他说:爸爸,你可以试一试,把窗帘拉开,我就起床。这样不算叫,是吧?」然后父亲就按照孩子的提议照做,起床变得更加欢快。——看似很小的一个细节,恰恰给到有自主意识的孩子自主权,孩子在管理起床的问题上有了自己的建议,除了刚开始父亲的参与,同时也体验到深深的参与感,并达成父子一致的目标,会很有成就感。但才七岁多的孩子能有这样强的意识,跟“既有民主又有尊重、宽容”的家庭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路过人间:

  @熹微( 家庭教育指导师)  你分析问题怎么这么清晰?语言表达又如此简洁,二者配套,如果你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社会关系平台,你是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的。谢谢。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需求,特别是男性,父亲。我的一个朋友的小孩,去上学的第一天就不去了。到这个学校读书的资格还是父母花了重金才获得的。她对父母说,如果去,就跳楼。无奈,父母又花了18万一个学期,让她去读什么安徽的一个专门教这种孩子的学校。周围都是这样的孩子,整个氛围就是:“我们是有问题的。我们是不正常的。”

  这对父母,就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其中,母亲是某知名企业的高管。两口子在赚钱上,特别优秀。但对孩子,毫无办法。急了,父亲就把女儿按在地上揍一顿。然后又内疚了,又带女儿去日本玩个一周。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父母是知性人士,只是对怎么样算是正确地带小孩,毫无认知,处于野蛮状态。社会很需要真正懂家庭教育的老师去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熹微:

  谢谢您的反馈!我和学竞老师殊途同归,共同走在这条道上五年多了,也做了几年在线线下课的尝试,深知道理易懂、知行合一最难,孩子的问题终极目标是来成长父母的,父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头脑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在生活中去历练、去成长,而这是不同于我们过往应试学习的维度,是向内走、回归自性的维度,从打破认知到身心灵合一,非常需要时间去体验、去沉淀、去整合,增长智慧。

  “生活点滴是道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更快、工作节奏更快、效率更高的深圳人的家庭会有更多的不平衡,家庭教育呈现出的问题也许会更加复杂、多样化,我也接触过一些,您的视角已经触碰到这部分,多分享,也会对更多的人有帮助。

  孩子可以照见父母需要成长的部分

  学竞:

  路过人间的分享与熹微老师清晰、深入的分析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民主、尊重、宽容的氛围中,父亲体贴、爱护母亲,让孩子在爱和规则中成长。

  现在很多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父母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究其根本,是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给TA提供了怎样的环境和营养。要给到孩子所需要的环境和心理营养,则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三观,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关系、时间等。如果父亲/母亲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先活出自己绽放的生命,再付出和贡献,给到爱人、孩子关爱、理解和支持,孩子会因此而获得丰富的心理营养,成长为自信、阳光、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有着缺位的父亲(父亲忙于挣钱养家糊口,无暇陪伴孩子),焦虑的母亲(母亲得不到父亲爱的滋养,整天要忙着工作或家务,又要管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内心经常很焦虑),这种情况常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孩子。因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获得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被无条件地接纳,被肯定、认可,在学习和认知上有好的榜样等),甚至会因为被忽视、指责、贴标签等而内心变得自卑、胆小、退缩,内心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却不懂得如何释放,有很多的需求和想法却不懂得或不敢表达。长此以往,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多。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活出内在的丰盛、慈爱和智慧,给到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要做到这点,就如熹微老师所说的:要向内走,向内求,回归自性的维度,我们的一些学员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路过人间:

  你这段话,估计就是从事教育的人,也不是人人能看懂,看到心里去。很有理论高度。不容易。

  群友云:

  @学竞 @熹微( 家庭教育指导师) @路过人间 非常感谢三位老师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分享。家有一个十岁的孩子,对于她的成长教育也深有感触。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直接会影响到每位家庭成员的幸福感,父母的三观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三观和行为习惯。好的家庭关系我觉得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相互学习、欣赏中的。

  孩子也是父母成长的一个好的老师,孩子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需要成长的部分。看到孩子有问题,就要反思自己的问题,那只是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我们自己需要改善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做法是放下父母的身份,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

  学竞:

  您说得很好!孩子就是来协助父母成长,让父母对生命有更深入、完整的认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心性的。

  文字:惠州日报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

  图源:包图网

编辑:罗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