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教育丨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去做应该的事情?

  在上一篇文章《孩子原来起床很磨蹭,爸爸这样做之后1分钟内就起来了......》中,网友“路过人间”分享到:不要围绕“你喜欢什么”来教育,而要围绕“你应该怎样”来教育。他用这样的理念来教育儿子很成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会去做应该的事,而不是喜欢的事的孩子很少。很多父母对此可能会感到困惑,会说:“我们也经常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呀!可他们还是不爱学习,起床、做作业拖拉,甚至不想去上学。从不会体贴、感恩父母。”面对拒绝与父母沟通,玩手机上瘾,经常熬夜,甚至撒谎、想轻生的青春期孩子,更是让父母抓狂。

为什么孩子常会做

自己喜欢而不是应该的事情?

  为什么孩子常会做自己喜欢而不是应该的事情?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格结构及大脑的发育规律、特征。

  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格理论,他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分,位于潜意识的深处,是人格的生物面。它包含基本的冲动和欲望,如饥饿、性欲和攻击性。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寻求即时的满足,不考虑现实限制或后果。孩子的喜欢常出自本我。

  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协调本我的欲望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试图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本我的欲望。自我具有理性,能够进行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要平衡超我的道德要求。

  超我代表道德和理想的自我,是内化的社会和父母标准。它分为两个子系统:良心(负责惩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和自我理想(代表理想自我形象)。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试图压制本我的冲动,推动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应该常出自超我。

  一个人人格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历程及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脑神经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大脑是自下而上发育的。胎儿还在子宫时,大脑就开始一层一层地发育,与进化论的重演一样,最原始的部分是我们的动物脑,也叫“爬虫类脑”,它在我们一出生时就投入使用了。它位于脑干,正好处于我们脊柱与颅骨连接的上方。爬虫类大脑负责所有新生儿都会的事情:吃、睡、醒来、哭叫、呼吸、感觉温度、感觉饥饿,感觉潮湿和疼痛,还有通过排尿和排便排出身体毒素。

  在爬虫类大脑上方,是我们的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也被叫做哺乳类脑,因为所有群居而且喂养幼崽的动物都有这样的一个大脑。这部分的大脑在婴儿出生之后开始飞速生长,这里是情绪所在的地方,负责探测危险,判断愉悦与惊吓,决定什么对于生存来说不重要。这里也是一个控制中心,负责应对我们复杂的社会网络中的挑战。它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

  边缘系统受到经历、婴儿自身的基因和出身气质的影响。无论婴儿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些遭遇都会塑造他们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地图。婴幼儿的早期探索会影响他们掌管情绪和记忆的边缘系统的发展,但是这些大脑结构也会被日后经历改变,例如被亲密的朋友或恋人改变,或被暴力攻击、无情的欺凌或忽视改变。

  爬行动物脑和哺乳动物脑共同构成情绪脑,情绪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负责善待自己。如果它探测到危险或一个特殊的机会,它就会激发大量激素来提醒你。你会因此而感到特殊的内脏感觉,而这些感觉会影响你当时的想法,让你采取不同的行动或思路。这种感觉即使非常轻微,也会对你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从我们要吃什么,想玩什么,或我们喜欢什么音乐,到我们想和谁做朋友以及我们讨厌谁。

  情绪脑的细胞组织和生化特性都比我们的理性脑简单。情绪脑只会根据大致情景的相似性做出判断,而理性脑会根据更复杂的选择分类进行信息组织。情绪脑会激发事先编好的程序,如战斗或逃跑反应,这些肌肉和生理反应是完全自动的,不需要我们主动去思考或计划,我们的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通常只有在危机过后才赶上来。

  最后我们来到大脑最表面的新皮层,也叫理性脑。这个理性的、负责认知的大脑,实际上是我们最年轻的大脑,它只占我们整个大脑体积的30%。理性大脑主要关注我们的外在世界,理解外界事物和人,找出实现目标的方式,管理我们的时间以及为我们行为排序。我们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有新皮层,但是人类的新皮层要厚得多,在大约两岁时,占新皮层绝大部分的前额叶开始急速生长,到25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前额叶让我们使用语言和抽象思维,让我们得以吸收大量的信息和明白其中承载的意义,并让我们能够计划、反思以及想象未来的情景。

  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活跃的神经元细胞,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此外,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1千1百万次每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从大脑的发育及相关迹象表明,理性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了解大脑的发育历程及情绪脑和理智脑的特点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常会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应该的事:孩子在上高中前,理性思维还未能很好地发展起来,做事情时常会受本能与情绪的影响,年龄越小,受本能/本我的影响就越大。

  要让孩子做应该的事,则需按路过人间所说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父母拥有正确认知、

成为孩子榜样是关键

  近年来,曾有一些同学、朋友问我,自己的孩子或身边亲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工作后,经常会跳槽,后来孩子不想去上班,只想待在家里玩手机,享受父母做好的一日三餐,他们该怎么办?

  我听后内心也很沉重,很多父母只在意孩子的成绩,以为孩子只要考上大学,以后工作了,就一切都好了。殊不知,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成长任务和应该做的事情。父母没有从小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就会给孩子后来的人格发展带来隐患。

  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感,会为他人和社会着想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其次,父母要明白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些什么身心发展特征和相应的成长任务,自己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协助孩子成长。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拥有正确认知和成为孩子榜样的重要性。他们整天忙于工作,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多时候不懂得如何去处理情绪,甚至会把情绪发泄在家人的身上,孩子也难免身涉其中。很多时候都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后,父母才会紧张起来,去寻求帮助。

  女孩A小时候做数学作业时,常会因为做不出一些题目而被父亲嘲讽、责骂。上初中后,A爸常会对她说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一个月的薪酬有多高,只有考上高中才有出路,否则人生会很灰暗。他还经常给A讲道理,要她认真学习。A后来由于听不懂理科老师讲的一些课,成绩变差,她的内心越来越焦虑、紧张、恐惧,多次对妈妈说她不想上学,她活不过16岁,中考后,如果她考不上高中,就会跳楼自杀。

  学习成长多年的A妈告诉A,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了职校后,也可以考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才华,只要TA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同时拥有积极的心态,勇于战胜困难,那么无论TA读什么学校,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A妈经常肯定、鼓励A,并在A同意的情况下,让朋友帮A补习功课。A慢慢开朗起来。后来她没有考上高中,上了一所自己想去的职业学校。A爸在A妈的劝说、示范下,接纳了女儿考不上高中的事实,也常会肯定、鼓励A。

  A爸很善良,也很爱孩子,但是他不明白:心理安全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由于他很理性,只会要求、命令孩子,和孩子讲大道理,并会因孩子有些作业不会做而嘲讽、责骂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心理安全感缺失,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不安的状态中,这些负面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她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效能。后来由于A爸把自己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读研读博,而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又担心自己以后的人生很灰暗,无法实现父亲的心愿,所以出现了心理问题。幸亏A妈通过调整孩子的认知,给到孩子爱和引导,让A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正确的认知会引发积极行为,错误的认知通常引发消极的行为,可见父母对生命、世界、人生的认知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

  路过人生围绕“你应该怎样”来教育孩子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他有正确的认知,明白爱和欣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小到大经常陪伴儿子玩耍、运动,和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感情,给到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二是他非常自律,时间观念很强,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三是他会用尊重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懂得去启发、引导、支持孩子。

积极的情绪情感

是培养习惯不可或缺的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认为:成功的教育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的。习惯是由于反复刺激、持久重复的心理操作,使神经元之间逐渐建立起固化的回路而形成。习惯形成后,个体受到信息刺激时,自动地引发特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而不需要意识参与,难以轻易改变。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每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或需要培养的品质变成习惯,无疑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会非常有帮助。

  美国著名的脑科学家约翰?梅迪纳教授提出了CPA道德和规则培养策略,C代表清晰、合理、一致的规则;A代表接受,是指要在温暖的氛围中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接受;P是激励,即是当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时,父母要去激励孩子,这样孩子积极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人会反复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在孩子做了良好的行为后,经常去肯定、激励孩子,孩子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大脑就会构成奖赏回路,孩子以后就会乐意反复去做这件事情。

  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有两点是很多父母需要注意的,一是以为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道理,岂不知当孩子的理性思维没发展起来时,是听不懂也听不进道理的,甚至他们听了道理后,会更加反感、抗拒,因为父母和他们讲道理时,其表情、态度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感受。只有通过积极的示范,平等、尊重的交流、对话,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教诲。二是父母要有耐心,要给孩子解释规则,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给到孩子好的感受。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启发孩子思考做错事的原因,该如何去改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不善于管理情绪、理性思维的缺乏等,做错事是很正常的。如果父母抱着尊重、好奇的心态去了解孩子,启发、引导孩子,就能把孩子的每次错误都变成成长的机会。

  文:惠州日报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谭学竞供稿

  图:包图网供图

编辑:罗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