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导师”开路 博罗麻陂创新挂钩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卫生家庭评比是否要升级?是不是搞个经验分享……”日前,就如何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升级进阶,挂钩领导、博罗县麻陂镇副镇长黄桥辉将前段时间的思考抛了出来,与麻陂镇洪湖村干部进行探讨。作为洪湖村乡村振兴的“导师”,黄桥辉不时将自己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以及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心得,与村干部、党员分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计划、有序实施。

  据悉,麻陂镇以党建为引领,结合挂钩联系和网格化管理,对乡村振兴工作实行“导师”制,每位挂钩领导即为各村的乡村振兴“导师”,负责乡村振兴政策的解读、传播,给村里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同时,以村、小组、户为单位划分若干网格,把管理细化、把责任压实,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落实。

美丽的洪湖村。

  “导师”引来新思路,打开乡村美丽之门

  走进洪湖村,宽敞的柏油村道与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相得益彰,民宿、农家乐逐渐兴起。当地村民陈群英高兴地说:“我们的家乡不仅变美了,村民挣钱的门路也多了。”

  “不管乡村要美还是要富,都得有思路。”望着如今的和美洪湖,洪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运良感慨道,之前,村里曾“脏乱差”,村民卫生意识较差,垃圾乱丢,废弃猪舍、柴草间等也碍眼,“人居环境整治一度让村‘两委’头疼,想发力也不知从何入手”。

  黄运良说,洪湖的蝶变得益于思路的开阔。原来,麻陂镇创新挂钩联系方式,让挂钩联系不只是监督、检查,更是“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开拓思路。“每位挂钩领导就是挂钩村的乡村振兴‘导师’。”正是挂钩领导带来的新思路,为洪湖的乡村振兴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时任挂钩领导通过外出学习,将其他地方人居环境整治的新思路,成功借鉴到洪湖村,为洪湖的环境整治打开了新的一扇门。

  借鉴人居环境整治的好经验,该村大力开展卫生家庭评比活动,每月对全村268户家庭进行一次家庭卫生评比,前30名的家庭可以获得洗衣粉、药盒等奖品,并在村广播播报,还由挂钩领导、村干部等为卫生先进家庭颁奖,从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如今,当地村民都以“卫生家庭”为荣,并积极参与。“不仅大人之间会比较,小孩之间也会比较,你说大家能不积极吗?”村民田兰英说,如今,她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打扫和整理庭院。像田兰英一样,村民们都养成了习惯,自觉维护自家的环境卫生。小家的卫生搞好了,洪湖这个“大家”的扮靓工程就完成一半了。

  党员干部带头,掀起人居环境美化热潮

  “在人居环境整治新方式的推进过程中,党员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运良说,“刚开始时,村民对参与卫生家庭评比的热情度并不高。这时,党员干部第一时间站出来带头参与活动,并积极做好宣传,慢慢将此项工作开展起来”。

  家庭如此,村民小组亦是如此。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该村还把“网格化”管理融入其中,以洪湖村为大网格、村民小组为小网格,以网格为单位,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该村还以小组为单位,将全村划成4个人居环境整治单元,每个单元由各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之间也进行评比,优胜者获得流动红旗。

  洪四村民小组组长黄火如说:“红旗虽小,但是荣誉事大。若是流动红旗每次都在别的村,面子挂不住不说,还让村民跟着蒙羞。哪能不做些成绩出来?”开展评比以来,各村民小组都想将流动红旗拿到手并留下来。其中,四组跟二组拼得最为激烈,二组组长黄桥添和四组组长黄火如经常相互下“战书”,两人带领各村民暗自较劲。有了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洪湖村的人居环境迅速提升。

  “导师+党员”让理论与实践融合

  经过分工调整,黄桥辉去年任洪湖村的乡村振兴“导师”。作为洪湖村的新“导师”,除了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外,他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产业振兴方面。他说,洪湖在周边打响了名气,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珠三角自驾游、研学团队都青睐有加。“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人气转化为财气,把产业兴起来。”围绕这一工作重点,挂钩联系以来,他一直在不断研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成功经验。同时,不断向村干部讲解产业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洪湖村产业的发展路子。

  “乡村振兴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大学问,里面的门道多着呢。”麻陂镇党委书记张国平说,思路决定出路,然而思路正是乡村最缺的。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该镇充分发挥村挂钩领导的智囊作用,将其作为“导师”,弥补乡村在振兴中的不足。乡村振兴“导师”的身份,除了能充分调动挂钩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外,还能促使挂钩领导不断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接下来,该镇将继续探索,把“导师”制深化,利用有关资源聘请专家、学者等,不断提升壮大“智囊团”队伍。

  如何将“导师”制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张国平表示,这需要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村里的先进代表,对于一些新的方式、新的方法、新的探索,党员干部要敢于尝试,勇于带头,从而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陈惠娴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