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麻陂塘尾村:强化产业支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生产车间里,机器不停转动,工人有序忙碌;养龟池里,数千只小龟铆足劲生长;葡萄园里,一串串青翠欲滴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走进博罗麻陂镇塘尾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绘就。

  近年来,塘尾村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引导乡贤回乡创业,集中流转土地引进种植项目,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扶贫车间成为致富企业,以特色种养托起致富梦想,既壮大了村集体收入,又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创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得益于塘尾村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吸引乡贤反哺家乡。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乡贤返乡创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汽车沿着塘尾村整洁的道路缓缓前行,不一会便来到几幢掩映在花草绿树间的楼房前,这是惠州市科比翼科技有限公司,其中一栋是该公司的生产车间,30多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52岁的村民李运祥,双手熟练地组装着包装盒,座位旁边还放着一条拐杖。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属于肢体二级残疾,无法下田种地。年轻时曾外出打工,前些年为照顾家庭回到村里,没了工作,家庭收入一度锐减。如今村里有了工厂,他不仅可以就近上班,每个月还能赚到三四千元,“比以前好多了,挺满足的”。

  像李运祥这样的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得益于塘尾村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吸引乡贤反哺家乡。塘尾村曾是省定贫困村,自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组和村党组织积极寻访“最美勤劳致富带头人”,引导乡贤返乡创业。

  创办惠州市科比翼科技有限公司的张桥荣正是塘尾村人。张桥荣1996年前往深圳打工,2005年开始创业,2014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2019年春节回家,看到家乡的情况,再加上受到驻村工作组和村委的感召,他决定回乡创业。“帮助村民脱贫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也愿意承担这份责任,这是我回来的主要原因。”

  张桥荣于2019年4月开始筹备扶贫车间,并于2020年春节后投产。扶贫车间有1000多平方米,两条生产线,主要生产VR、AR装备,加湿器和小风扇等产品,为3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有4户是贫困户。扶贫车间不仅带动村民脱贫增收,也让张桥荣有了建设家乡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塘尾村脱贫摘帽后,曾经的扶贫车间变成了村里的致富企业。惠州市科比翼科技有限公司厂长张桥华介绍,去年公司产值大概一千万元,福利待遇也和外面的同类企业一样,一些原来在外打工的村民都纷纷回村就业。

  “离家近,能照顾小孩,还给买社保,在这里干肯定比在外面强。”村民张丽娜说,她和丈夫都回来了,“两人每月能赚七八千元,旺季的时候加班多,能拿到1万多元呢。”

  “对于一些不方便出门又有就业意愿的村民,公司也鼓励他们领取零配件回家作业,赚点收入补贴家用。”张桥荣说,接下来将会请一些专业的电商人才、销售团队回来开展培训,带领村民创新创业,助力家乡实现乡村振兴。

盛夏7月,走进博罗麻陂镇塘尾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绘就。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引进扶持特色种养项目 壮大村集体经济

  “石金钱龟、草龟、黑颈龟、花龟、白化巴西龟……从食用性到观赏性的品种,都有养殖。”在塘尾村懿泽缘龟场,老板李伟强兴奋地介绍着他的“宝贝”,“好些还没孵出来,就给人预订了。”

  养龟能人李伟强在塘尾村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创业经历颇为曲折。80后的他早年在深圳打工,有了积蓄后,把养龟的爱好发展成事业,早些年因为养殖石金钱龟赚到了第一桶金。2016年,回到家乡创业,建了养龟池,扩大石金钱龟的养殖规模。没想到,当年石金钱龟价格一路狂跌,他养的近万只石金钱龟“亏大了”。

  但是,李伟强没有气馁。2017年,他开始转型,引进观赏性宠物龟,自己钻研养殖和繁衍技术,但由于资金缺乏举步维艰。

  塘尾村村委会了解到李伟强的情况后,申请到一笔5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与懿泽缘龟场合作养龟。李伟强用这笔资金建起了新的龟池,购买了更多新的观赏龟品种,并逐渐使龟场走上正轨。“市场行情没有太大波动的话,预计今年能收入40万元,明年能达到60万元。”李伟强对观赏龟养殖充满信心。而塘尾村依托这个龟场,每年能获得7万元的分红,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乡村要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塘尾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芬说,除了依托乡贤力量发展产业外,村里也因地制宜引进种植项目。

  塘尾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但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不少田地闲置。为此,塘尾村集中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引进博罗中和园艺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种植百合花。

  该公司负责人章华敏介绍,百合花基地约110亩,每年秋天种植,春节前后上市,年销售总额40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香港、深圳等地。前两年,在村里的帮助下,章华敏又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年销售额12万元左右。

  此外,塘尾村结合自然禀赋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结构,成立了人间稻、斗鱼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聚焦村民增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振兴。

  有了这些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通过土地出租和入股等形式,我们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0.64万元,提高到目前的约40万元。”李芬介绍,村民也因为有了土地租金和就业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走好产业振兴乡村的路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李芬信心满满地说。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邬玉婷 通讯员陈惠娴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