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企业释放创新动能 产业加速提质升级

原标题:

大亚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地区创新要素和成果

企业释放创新动能 产业加速提质升级

  9月22日,由广东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牵头开展的集团重大科技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项目首套35kW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成功并在惠州天然气发电公司完成试运行;日前,惠州海卓科赛医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水动力治疗设备”和“一次性使用清创水动力刀头”通过两项国家审批,成为我市首个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的项目……

  “坚持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大亚湾开发区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大亚湾融深方案》”)提出,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地区创新要素和成果,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助推大亚湾开发区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3”产业发展平台支撑作用全面凸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大亚湾创新创业。这是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周贤太(前)带领团队进行科研实验。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大项目

  扛起创新大旗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正式成功投产的中海壳牌SMPO/POD项目,目前已实现全面达产。该项目采用壳牌专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装置总体能源利用率和工艺安全水平,并减少碳足迹,为打造环保、安全、高效的中海壳牌工厂作出贡献;今年以来,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深化设备完整性管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集团公司自主开发的原油(重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在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上首次实现工业应用……

  规上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在大亚湾石化园区,一批像中海壳牌、惠州石化这样的大企业、项目始终扛起创新大旗,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大亚湾坚持围绕石化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今年以来新动工、投产的石化产业项目中,恒力PTA、仁信三期等项目将延伸芳烃产业链,有助于园区数百万吨级的芳烃原料“就地转化”;中海壳牌SMPO/POD项目可为新竣工的仁信聚苯乙烯项目提供苯乙烯原料,宇新顺酐可为新动工的宇新丁二醇项目提供原料,有利于园区原料实现“隔墙供应”;忠信化工苯酚丙酮、彩田化工高端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等项目延伸碳三产业链……

  创新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今年1~9月,大亚湾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39.6%,石化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18.6亿元。除了石化产业,在大亚湾新兴产业园,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也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游刃有余、茁壮成长。

  这一边,易路达高端电声设备、光弘科技三期、洲明LED二期纷纷动工、投产,不断增资扩建、做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另一边,太东科技园(东区)、寅升工业园、华北工控二期等专业化园区正在加紧建设,投产运营后,一批新型中小企业将在园区生根发芽,打造成为全新的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平台。今年1~9月,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实现产值543.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随着大亚湾石化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创新蔚然成风,但对标对表科技创新先进地区及既定的更高发展目标,企业创新在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政策扶持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科技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大亚湾融深方案》提出,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大亚湾开发区建设技术应用中心。推动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研发、中试平台。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深圳孵化器运营管理公司来大亚湾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大亚湾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2个。今年,大亚湾科创中心正组织智慧科技园、成松科技园等申报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惠州绿色新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有望今年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认定。

  企业自主建设的创新平台也是研发主力军。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7%。日前刚刚进入全面建设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作为承诺的一部分,该公司正在大亚湾石化区推进投资建设一个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中心,为客户提供产品应用支持和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今年以来,该区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已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从企业孵化、高企认定、专利、人才引进等对企业开展创新给予全方位支持,如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区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资助;对曾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再次通过认定的企业,区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助。同时,加强宣传培训、落实高企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全力助力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2家,预计今年可达129家。

惠州石化柴油生产装置。

  中小企业

  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创新的威力不可估量。”20年前,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深圳搬迁至大亚湾西区,去年获评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多年专注智能制造、深耕创新领域的维尔科技董事长宁建强,对企业科技创新感受颇深。去年8月初,维尔科技IPO正式启动;去年12月,获大亚湾科创一号基金投资。

  大企业大项目很重要,中小企业也很重要。在大亚湾,一批像维尔科技这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脱颖而出,勇立潮头。据了解,目前全区获评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18家,2021年新获评国家“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2家(科翔、金百泽)。这些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亚湾积极落实高企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确保各级财政科技补贴及时拨付、足额发放,提高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的积极性。日前,惠州海卓医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水动力治疗设备”和“一次性使用清创水动力刀头”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并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成为我市首个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的项目。该公司是一家集专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通过广东省“专精特新”新产品认定,目前取得授权专利128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通过PCT途径申请国际专利30件。

  《大亚湾融深方案》提出,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对标大湾区先进城市,研究出台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对现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今年以来,大亚湾区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5月,区工贸局共安排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0个,对该区4个自主创新项目、6个转型升级项目和10个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项目总计扶持近400万元;6月,对2020年获评的14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280万元的区级奖励。

  据初步摸排:今年1~9月全区18家专精特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55.62亿元,同期累计增长48.21%;2020年纳税合计1.88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本地上市企业1家(科翔)、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华泓)、异地上市企业3家(奥拓、宙邦、金百泽)、已启动上市计划3家(仁信新材、华达通、维尔科技)。

  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大亚湾区积极贯彻落实《大亚湾区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和《大亚湾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今年以来举办了3场“政银企”对接会,参会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帮助企业打通获取政策、银行信息、产业链信息的渠道。

  人才

  全区共引进培育创新创业科研团队101个

  “从惠城区到大亚湾,走惠大高速45分钟就到了,很方便。”2020年9月,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老师熊前程博士以广东省科技特派员身份,进驻杜科新材料任职研发总监,为公司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工作。基于工作需要,熊前程经常往返惠州学院和大亚湾石化区,除了学院一周两节课,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企业科研上。一年多过去,他和他的团队已为公司研发了5款新产品,其中有的产品已进入市场销售。

  2019年6月,在西安工作了9年的化学生物学专业的熊前程,到珠三角各城市“考察”一番后,毅然选择了惠州,并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进入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任教。

  两年多来,熊前程已把家人都接到惠州安家。不仅如此,他还发挥自己作为师兄的影响力,介绍引进了几位师弟、师妹到大亚湾工作。“惠州的石化、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比较完整,我们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在这里有更多发展机会,而且大亚湾气候好,适宜居住,人才政策也不错。”熊前程说。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动力引擎。近年来,大亚湾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充实,为经济提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全区登记备案的高层次人才总数(博士及相当层级以上人才)99名,其中国家级人才25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名。全区共引进培育创新创业科研团队101个,其中经省评审入选的“珠江计划”本土创新团队1个;入选市“天鹅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3个;入选区创新创业科研团队87个。全区共拥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94个,企业自主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87家,为科研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2020年5月,该区创新出台了全省首个市场化导向系统性人才新政。

  当前,大亚湾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锚定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国内一流开发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重要支撑区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对标对表人才工作先进地区,我们在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大亚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直言。

  《大亚湾融深方案》提出,聚焦大亚湾开发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成果,鼓励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联合揭榜攻关。

  据了解,接下来,大亚湾区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结合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紧扣大亚湾区建设“1+3”重大平台和做大做强“1+2”先进制造业战略部署,构建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相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

  当前,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恒力、慧聪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亟需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引进一批核心产业急需紧缺的人才。今后,大亚湾将建立健全系统化人才引进机制,逐步优化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开创各领域协同育才的生动局面。

  在深度“融深”方面,大亚湾将大力吸引深圳人才到大亚湾发展,放大深圳“人才溢出效应”,破解“虹吸效应”。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做优做强临深人才合作载体,注重塘横片区与新兴产业园建成区板块联动、产业协同,完善新兴产业园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积极引进和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多样化高端双创核心聚集区,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持续提升大亚湾人才承载力,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同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探索在深圳设立“科创飞地”“人才飞地”,实现“深圳研发+大亚湾孵化”“深圳孵化+大亚湾产业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链条的全面铺开。

  智库观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要做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辅相成

  传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相辅相成,关系到大亚湾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目前,石化产业是大亚湾区的重点支柱产业,石化产业的链条较长,大亚湾区完全可以在精细化工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全球新能源技术革命以及环保节能的大背景下,从稳增长的角度出发为石化产业链条附加值的提升不断做出努力,同时又把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两者的关系如果协同得当的话,大亚湾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会有更亮丽的表现。

  对大亚湾区来说,产业融合是融深最重要的内容。大亚湾区如何在惠州与深圳产业结构存在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惠深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思考的地方。

  大企业、大项目对地区发展很重要,中小企业也很重要。如果说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更倚重政府政策的支持,那么,创新型中小企业可能更看重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市场机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可能是未来大亚湾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需要下更大功夫的地方。

  大亚湾区还需要明确本区的企业和项目如何做到创新驱动:是增加专利的投入和产出数量,还是要结合专利的质量?是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原创性专利?拿到了技术专利证书就算是做到创新驱动了,还是需要把技术专利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大项目、大企业创新驱动的衡量标准,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衡量标准有什么不同?如果以上几点得以明确,大亚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必然会得到加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也就指日可待。

  数读

  ●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2家

  (预计今年可达129家) ●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

  比重达37.8%(全市最高)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7%

  ●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72.1亿元,可比增长9.5%;工业投资124亿元,增长67.2%;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91.7亿元,

  增长32.4%;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91.2亿元,增长13.3%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曾静妍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