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九龙峰林场从“植绿”“守绿”迈向“富绿”新征程

原标题:

  绿水青山洒青春 林场深处写忠诚

  九龙峰林场乘着改革春风从“植绿”“守绿”迈向“富绿”新征程

  站在尖笔峰放眼望去,惠州市国有九龙峰林场(以下简称“九龙峰林场”)林海茫茫、鸟声阵阵,一片生机勃勃。而镜头调回至61年前,这里却是岩石裸露,满眼荒山秃岭……

  历时半个多世纪,16任书记和场长、一代又一代林场工人接续坚守与付出,他们把青春、梦想与希望深植荒滩,让九龙峰林场从茫茫荒山变成数万亩林海,再到建成省级森林公园,闯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自我特色的发展道路,使林场森林覆盖率从最初不到30%提高至如今的84.9%。

  九龙峰林场正是惠州市属国有林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九龙峰林场第一代造林人相谈甚欢。     

  惠州全市共有10个市属国有林场,分别是位于惠城区的东江林场,惠东县的梁化、九龙峰林场,博罗县的罗浮山、象头山、汤泉、平安、鸡笼山、水东陂林场,以及龙门县的油田林场。从“靠山吃山”到坚持生态优先,在一代又一代市属国有林场人的绿色接力下,惠州的一座座荒山变为绿山,“绿水青山”再变为“金山银山”。目前,10个市属国有林场总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7.1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92%,生态公益林面积59.7万亩,占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的13.1%,成为惠州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2022年5月,改革的春风再一次吹进山林,市属国有林场转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后,生态公益属性彻底明晰。乘着改革的春风,林场人科学制定改革与发展规划,加快林场建设和发展。站在全新的发展拐点上,九龙峰林场开始从“植绿”“守绿”迈向“富绿”新征程。

 

九龙峰林场从茫茫荒山变成数万亩的林海。

  开拓

  战天斗地,第一代林场人挑重担拓新绿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朱育来,是九龙峰林场的“元老级”人物。1962年建场伊始,他便从当时的惠阳县白云嶂青年林场抽调过来,见证了九龙峰林场由一片荒芜到如今郁郁葱葱的过程。岁月沧桑,这片大山由荒变绿的同时,也将朱育来从满头青丝熬成两鬓白发。

  “九龙峰九龙峰,林业工人好辛苦;晚上住茅草房,芒草竹子当床铺……”再次用客家话念起这段顺口溜时,年逾八旬的朱育来依然精神抖擞、情感热切。据他讲述,这段顺口溜是自己当年在一线育苗种树时写的。初到林场时,工作环境十分艰苦,顺口溜中的不少词句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炼山除杂烧残林,挖完芒头起树头”,植树前的准备工作十分繁杂,包括焚烧残余林木、挖净芒草等,然后才能将树苗种下;“起苗打浆保质量,专逢下雨去种树”,为了保证树苗存活率和优良率,必须给裸苗打上一层泥浆,然后冒着雨天上山种树,让树苗有更充足的水分供应。

  短短的顺口溜,形象回放出九龙峰林场第一代造林人多年前苦中作乐的工作场景。“工作过程虽然艰苦,但我们常常哼几段顺口溜,唱几首打气歌,用这种方式互相打气、慰藉彼此。”朱育来开怀地笑道。

  以朱育来为代表的林场“拓荒者”,凭着“吃得苦上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品质,上下同心、积极行动,成为大山最忠实的守护者。“建场初期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很艰辛,我们时常调侃:“有一百个人吃饭,一百个人来捡柴都不够,后勤保障成了一大难题。”朱育来表示,为了让九龙峰林场平稳度过初创期,当时抽调了不少外单位人员以及城市知青等,前来九龙峰林场大搞建设。但很遗憾,由于林场条件过于艰苦,不少人来到这里几个月之后,便陆续离开了。朱育来一样的坚守者则选择继续与大山作伴,为建造“绿色长城”倾尽心血。

  为了保障林区交通顺畅,1978年,位于九龙峰林区内的南坪公路开始动工,筹资和建设均由林场干部职工负责。从那时起,林场人过上了“两个6点半,中间不休息,晚上加一班”的生活,起早贪黑成为当时九龙峰林场职工的工作常态。让朱育来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场部搬迁,由于经费紧张,林场场长连办公台也舍不得买,于是就地取材,在林场砍取一根粗壮的苦楝木,干部职工合力制作了一个简单粗陋的办公台。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九龙峰林场人上下同心,凭借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合力奠定了九龙峰林场整体生态格局。

  当初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成一名耄耋老者,在被问及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一路坚守时,朱育来特地讲述起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当年邓稼先先生放弃了美国的优渥条件,不顾阻挠地回到了祖国搞建设、谋发展,隐姓埋名研制“两弹”。当初他在被好友问到,研制出两弹国家给了多少奖金时,他只是浅浅一笑,回答道共计20元。“国士不计回报、为国效力的情怀和胸襟让我十分敬佩。虽然我做不了那么伟大的事业,但作为一名扎根林场的老党员,我同样心存感恩,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朱育来说着拿出自己的入党资料和部分缴党费的证书介绍说,“我入党至今已56年。如若不是党和国家给我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我的人生还不知去往何处……”说完这句话,他的眼里充满了坚定与炽热。

  

林场护林员在巡护。

  守护

  忠诚敬业,护林守绿引领新作为

  从第一代林场人到第三代林场人,九龙峰林场人始终坚守着“建好国有林场”的初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践行在垦荒拓荒的实践中。一代代林场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立志做护林事业的忠实传人,不断续写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已59岁的陈志岳至今仍清晰记得,1986年,他从广东省广州林业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希冀。然而,到九龙峰林场报到时,他的心情一落千丈。从汽车站到林场没有像样的公共交通,只能坐三轮摩托车。“到林场后,看到林场工区破旧的工作环境,我几乎要哭出来!”陈志岳说,那时林场没路、没电,毒虫、野兽围绕身旁……面对当时的情境,他不禁发出“那么多年的书就这样白读了吗”的自我质疑。

  条件虽然艰苦,但林场人深知“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始终不畏艰难,将使命牢记于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根扎进深山。住茅草房、垒石头灶、吃冷饭,每次上山都要挑几十斤的重担,徒步数十公里的山路。

  “林场人的生活,简单来说就是‘两头黑’。”退休已超过20年的潘敏珍仍记得她在林场的点点滴滴。犹记得,她每天披着月光就开始出门上山,为了节省时间中途尽量不休息,历经一个多小时,到达山上开始做工时,太阳已经穿透云雾升起来了;而每天回到家时,早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潘敏珍除了负责培苗种树之外,还要负责护林和防火工作,“春夏种树、秋冬防火”成了她最熟悉的节奏。

  开荒植绿是与自然作斗争,守绿护林则是与人作斗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物资匮乏,一棵树能卖出好价钱,因此村民上山偷伐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护林,林场职工们白天开荒造林,晚上猫在山坳里守林,与盗伐者斗智斗勇。碰上盗伐者,他们穷追不舍,不知不觉能翻过一整座山。

  2000年,是市属国有林场最困难的时期,职工每月平均工资降至不到1000元,还时常不能足额发放。然而,“林场没有林就不是林场,林场没有优质的森林就不是合格的国有林场”,靠砍树吃饭解决不了问题。为了保住林场的家底,九龙峰林场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从林场的根本出发,紧扣国有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工作职能,带头勒紧裤腰带,保障林业生产。部分林场职工挺身而出,宁愿少拿或不拿工资,甚至主动分流下岗,也要让树留在山冈上。正是这样的坚持,让第一代林场人艰苦创业换来的那一抹绿色得以保存下来。

  不为青史留名,只为青山留绿。在“种绿”“护绿”的过程中,林场职工用青春换得了青山,用坚守书写了忠诚。

  发展

  守望绿林,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山路崎岖,九转十八弯,行走其间你能深刻体会莲花山脉的险峻。南粤早春,青山古寺外,一树梨花迎风绽放,伴随香炉升起的白烟,在静谧的林场里飘散。

  今年41岁的护林员严达权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情,走在寺庙外的小径上,他不忘时刻保持警惕,观察四周烟火情况。刚完成上午的巡护,看到不少香客进大南山龙岩寺,他下午还需再来巡护。

  正如“林一代”朱育来形容的,九龙峰林场自建场以来地貌就像“竹竿”,林区被山地、乡村、耕地分割成一段段,种树难,管护更难。至今,九龙峰林场3508.8公顷的林区仍分散在莲花山中,行政区域涉及惠东4个镇街和九龙峰旅游区管委会,其间坐落6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其中有田坑古城、角峰畲族村等特色村落。林区不连片、地处较偏远、情况很复杂、管护难度大,如何在保护开发中与当地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九龙峰林场“林长治”面临的新挑战。

  1994年4月,经广东省林业局批复同意,成立广东九龙峰省级森林公园,面积为2895公顷,范围包括九龙峰林场的九龙峰景区、南山景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龙峰森林公园坐落着谭公祖庙、苏庵寺、龙岩寺、盘龙古寺等古寺庙,常年香火鼎盛,是休闲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三面环山、状如马蹄、重峦叠嶂的大南山,不仅拥有扑朔迷离的仙飘雾霭,更有海拔1283米的水底山。立于山顶,可远眺大海帆船,可欣赏日出日落,可探视变幻的云海。在大湾区都市圈户外群中,惠东大南山徒步线路是最热门的户外线路之一,每年夏秋冬季从惠东九龙峰林场进山徒步的“驴友”络绎不绝。游客的增加,给山里的村落带来人气,种植农场、帐篷营地、古村游玩、梯田景观等项目不断开发,林场更是“出则繁华,入则自然”。

  大南山的龙岩寺、田坑古城、角峰畲族村,都在九龙峰林场的元潭工区。元潭工区拥有1736.16公顷林区,是九龙峰林场面积最大的工区。严达权是林场的技术员、护林员,他和其他3位护林员守护着大南山上的这片绿林,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巡山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作业。每天上山,他们都带着经纬度相机,每次拍摄都能标记确切时间、坐标,图片及时发回林场场部,林区状况“一目了然”。“科技为林业管护添上翅膀,我们正在学习无人机的使用。”严达权说,林场在工区内进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林长制,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旅游开发为当地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林场的管护带来挑战。严达权等护林员必须与林场附近村落、寺庙进行联防联控,这需要他们与村民、寺庙管理员、游客、“驴友”等加强沟通。整日面对无声林木的他们,如今也得善于交流、交心、宣传、讲解。“我们不再是每天都默默无语进行巡山护林,而是与当地一起实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责任重大。”

  “每日到龙岩寺的香客有200多人,节假日更是多达上千人。九龙峰林场几十年来始终重视这里的防洪防火、隐患预防,护林员每天都到这里巡视。”龙岩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观全介绍,寺庙周边全是森林,护林防火人人有责,寺庙管理人员也深知责任重大,与护林员共同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一起守护绿色家园。

  角峰畲族村是惠东县少有的畲族聚居村落之一,这个海拔400多米、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村落因梯田而闻名,如今进村修了水泥公路,还建成梯田观景台,南山茶树抽出嫩叶。村子拥有1500多亩山林,与林场林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乡村要发展致富,生态也要保护。林场与村民不断加强沟通,坚持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林场林区与乡村山林实行一体化保护开发,让“绿水青山”更好变成“金山银山”。

 

大南山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计划

  力推林长制,发展山呼海应森林生态旅游

  “回望林场的发展历程,以前以砍伐木材为主,却越砍越穷,最后连基本的林场经营都难以为继,不能按时发出工资,路子越走越窄。”九龙峰林场场长朱文辉说,林场转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后,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有了保障,林场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获得感、幸福感也大大增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打造优美花园城市,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并提出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多项举措。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已开启。“接下来,九龙峰林场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林业发展为契机,结合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打造绿色生态、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游览寺庙为主题,营造山呼海应的森林生态旅游氛围,落实‘六道一中心’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林业事业落地开花。”朱文辉说,九龙峰林场将以发展森林资源、强化森林经营、提升综合效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努力把林场建设成人人向往之地,书写惠州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绿美惠州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记者手记

  让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全省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角后,我们的“身‘林’其境——走读市属国有林场”大型全媒体宣传报道活动迎来收官,“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我们思考国有林场改制后如何走得更好的关键词。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有林场肩负着守护“惠州绿”的使命,一代代林场人远离繁华、扎根山区、植树造林、守林护林,为惠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起一道绿色屏障。2022年,惠州森林覆盖率61.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4150.85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超过1049万亩,林地面积超过1028万亩,惠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绿城”。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林场人默默的付出与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广东向来先走一步:2016年,广东率先开展碳普惠制探索,6个地市成为碳普惠制试点城市,惠州市是其中之一;2022年,广东探索建立林业碳汇市场,推动林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做出更大贡献。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惠州市属国有林场改制后,卸下许多历史“包袱”,但这不代表可以轻松前行。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高质量发展林业生态资源,让“青山”真正变成“金山”,是新时代林业人的责任与使命。

  因地制宜、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是森林价值转化的新型实现模式。我们看到,不少林场正加快以科学提升林分质量、快速提高林木蓄积、不断增强碳汇功能、合理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林业+”项目,打造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国有林经营体系。

  固碳增汇是发挥森林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途径。不少林场抓住惠州作为碳普惠制试点城市的机遇,深化林业碳汇机制,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参与林业碳汇交易。有林场建议,建设全市森林碳库,成立林业碳中和基金等,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南昆山、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南粤群山中的惠州国有林场和坚守的林场人,正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的绿色生态发展路子,让“绿水青山”成为惠州的“幸福靠山”。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李向英 陈相成 通讯员梁宇 郑文雄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