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军:推广新型旱稻优势凸显 闲置资源与他人共享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这就是花围村的田园风光。作为距离龙门县政府仅1.5公里的村子,站在龙门县体育馆远眺,焕文楼高耸的镬耳墙赫然在目。村中如诗如画般精致,别有一番韵味,很多花围的年轻人在县城工作,住在村里。

  虽然花围的人气要比相对偏远的村子高很多,但是,随着“守土守常”一代的衰老和“创新”一代的外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已渐成为普遍的现象。一部分村民即使留在村子里,也不愿意种地,而是选择把地承包出去,种植经济作物,如花木、蔬菜等。他们的下一代在这片毗邻县城的土地长大,面对着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眼光不再囿于田垄沟壑之中,甚至很多都没有摸过镰刀与锄头。

  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缩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归村庄,他们的归来,为古老的花围村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廖小军便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位。

高耸的焕文楼,见证着花围的悠悠乡愁。

  稻田里的守望者

  作为农民的儿子,龙门人的女婿,廖小军热爱土地,本来在大城市已经有了高薪的工作、体面的生活。但在2016年,他毅然辞职后来到花围创业,开办了“桃苑农庄”,建立了“惠州市龙门县旱稻示范基地”,成为一名稻田守望者。

  之所以选择花围村,一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离县城近,交通便利,二是土质水质双优,有成熟的灌溉系统,土壤肥沃。龙门是稻米之乡,但廖小军培育的旱稻在龙门并不多见,这种旱稻也称陆稻,性耐旱,能适应旱地、坡地及干旱生态环境。其实,旱稻的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早年由于产量较少,栽种范围不广泛,而龙门多山,坡地旱地众多,这种稻推广的潜力巨大,经过多年的培育改良,现在有一些优良的品种开始受到农民的青睐。

  相对于水稻,旱稻最突出的优点便是需要灌溉的水量少,需求约为水稻的1/3,基本靠自然降水便可满足需求,减少了许多人工灌溉成本。廖小军介绍,据惠州市三防办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4月20日,惠州平均降雨量为112.1毫米,较多年同期偏少74%,惠州全市农业耕地用水受影响面积34.65万亩,其中重旱12.13万亩。这时,旱稻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桃苑农庄正在种植的“铂金汉米旱稻”是一种新型旱稻,不仅食用营养价值高,还有抗旱、节水、丰产性好、易管理等优点,米香浓郁,晶莹剔透,属于优质香米,营养丰富,达到零农残化残的有机稻米标准。这种新型旱稻从杂交选育到试验示范已有十几年的时间,2021年在中国已经有50多个地区进行试验种植。水稻需要育苗后再插秧,无需水层覆盖,无需育苗插秧,节约水资源,也为农民节省时间和资金等,如果试验成功实现高产量,便能带来高收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廖小军说:“目前,村里种田的主力是我的父母一代,基本上都五十多岁了。年轻人不愿种田,也不会种田,这是农村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辛苦、收益少,这是农民向来的痛点,只有解决这个痛点,才能吸引年轻人回归农村,回归田园。”旱稻示范基地的建立,采用机械化、标准化流程,不用育苗、插秧,从种子直播,到收割、烘干、仓储、物流,一个周期为128天。

  稻田里的共享经济

  在廖小军的旱稻示范基地和桃苑农庄,还初步实现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就是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旱稻示范基地提出了“区块链+农业”,这是稻田也是平台,只要是支持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均可参与。有时候甚至稻田尚未播种,大米已被某家人的餐桌预定,这便是被越来越多人欢迎的“认购一亩地”。桃苑农庄是龙门第一家数字资产共享农庄,开发了区块链智能终端,让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成为经营者。

  在廖小军刚来到花围建立旱稻示范基地时,他的母亲非常不理解:“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你怎么还跑回来种田?”淳朴的老人觉得年轻人学了一身本领,就应该跃出龙门,不能再如同他们这一辈,把力气和汗水尽付与土地。现在老人家也开始惊喜地发现,地是一样的地,但理念不同,一切便都不相同。科学的种植也需要经验指导,勤劳的她成为廖小军的“技术顾问”。

  如何做好一个新时代农民,如何合理地将闲置资源调配并极大化利用,是廖小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开始向花围的年轻人宣讲数字化农业的理念,很多年轻人发现,原来种田也可以不“土”,甚至可以很“潮”,高学历、高才智,在花围的沃土上都有广阔的施展空间。

  这片土地,廖小军要求自己不仅做到从父母的手中完整地接过来,而且还要通过努力,把它以一种更完美的状况交给更年轻的一代。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有了数据的加持,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到处生机勃勃。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