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山下村着力打造3A级旅游景区

原标题:

  平陵山下村依托得天独厚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打造3A级旅游景区

  “山下”风景更好

  地处龙门、博罗及河源东源三县交会处的平陵街道山下村,拥有100多年历史,是龙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点,也是革命老区。1927年12月,红四师从花都转战龙门时,途经山下村白芒坑并休整3天。当前,这个将红色基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产业发展的古村落,正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打造3A级旅游景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旅游村正在人们面前徐徐展现。

  

山下村依托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山下村是一个具有大革命战争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的红色村。1927年12月,红四师从花都转战龙门时,途经山下村白芒坑并休整,给这里播下了革命种子,指引了革命道路。

  走进山下村,干净整洁的沥青路、宽敞明亮的环境、错落有致的民宿,宛如一幅纯粹温润的风景画。“政府帮我们老区人民打造了非常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感到很幸福。我们会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着共产党的脚步走。”年近八旬的山下村村民洪金发自小听着红四师的故事长大。在山下村,他义务担任白芒坑革命遗址讲解员已16年。多年来,他不仅坚守着党员信仰,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游人细心讲解,也见证着山下村的发展和变化。

  山下村重峦叠嶂的地势,易守难攻,但地理环境的特点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好政策,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发展老区?山下村村委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山下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海友介绍,山下村依托红色资源、乡村治理示范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营造发展环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盘活闲置宅基地1万多平方米,用于建设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党史学习之路、红色驿站、休闲农庄及“四小园”等。

  上下一心支持宅改

  近年来,乘着龙门县列入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的东风,依托红色资源,山下村以点带面,建立起以闲置宅基地无偿退出带动“新村新貌”、以有偿退出实现“得利增益”的改革体系,实现农村闲置资源与“有用”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的价值潜能。

  “山下村下辖的新围、对门村民小组,同时拥有着革命老区这一‘有用’资源和闲置宅基地这一闲置资源。”平陵街道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此背景,山下村在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户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推行自愿无偿、有偿的方式引导村民退出闲置宅基地,并结合风貌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有效的整合、利用和盘活措施,让“新村新貌”在山下村的大地上蔚然成风。

  改善村容村貌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持宅改,山下村上下一心,新围、对门村民小组55户村民无偿退出包括闲置宅基地、闲置地、小菜园、小树林等10195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村内“党史学习路”“四小园”、停车场、沟渠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6户村民无偿退出457平方米闲置宅基地。

  位于山下村新围村民小组的“松龄围”,由67.5间房间组成,由15户村民共有,是红四师休整地旧址,至今保留有红四师官兵住过的房间、用过的农具等文物。为保全该红色遗址的历史性价值并利用其财产性价值,新围村民小组民主决议,农户以200元/间的价格有偿退出“松龄围”的使用权,将“松龄围”收归集体,由集体打造为观光打卡点并进行统一管理经营。

  通过闲置宅基地的无偿和有偿退出,山下村实现了闲置资源与“有用”资源的有效利用,吹响红色生态旅游“冲锋号”,让乡村焕发活力。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红色生态旅游村

  经过一番整治打造,曾经的“羊肠小道”变为“康庄大道”,曾经破旧杂乱的闲置地变身为偌大的停车场和美观的“四小园”,加之统一风貌管控和有特色的红军文化景观打造,使得山下村以崭新的面貌“镶嵌”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间。

  闲置资源变“物”的同时,也在变“现”。集体在行使所有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和经营管理,让“松龄围”变身为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村民和集体从中实现增收获益。

  如今的山下村,村民乐观自信、村居青砖黛瓦、道路平整通畅、产业欣欣向荣,正朝着高质量全方位均衡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力迈进。“山下村将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旅游村作为长远发展目标,结合国家级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着力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刘海友说。

  今年5月,平陵街道举行2022年第一届乡村振兴擂台赛,山下村拔得头筹获得一等奖。刘海友表示,山下村正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品牌民宿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旅游村。

  “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和村风民风有了很大的改善。”刘海友说,村里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近几年,乡贤们纷纷回乡投资,村里也顺利成立了旅游公司,兴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村集体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见习记者廖慧漩 通讯员龙融心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