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以惠州西湖为中心打造 “岭东水韵”文旅名片

原标题

以惠州西湖为中心打造 “岭东水韵”文旅名片
市政协(教科委)专题调研组

  《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文广旅体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对于惠州而言,西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有效整合市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西湖为中心,将江南、桥东、桥西辖区内的古街巷、古建筑、古遗迹等“串珠成链”,提升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和城市能级?

  市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围绕以西湖为中心,深度挖掘古城文化,打造“岭东水韵”文旅名片进行调研。所谓“岭东水韵”,主要是指西湖、东江、西枝江的“绿水元素”和“一街两府”(即水东街、原归善县衙、惠州府城)的文化元素,将“山、水、城、人、文、景”有效融合起来。围绕这一主旨,调研组先后到桥东、桥西、江南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西湖工作专班及相关人士进行了座谈。同时,对标借鉴山东省台儿庄古城、徐州淮海文旅中心等地的发展经验,形成调研报告。 

惠州西湖。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优势

  “半城山色半城湖”

  调研组介绍,惠州市区两江汇流,六湖山环水绕,五湖相通,五山(西山、丰山、梌山、高榜山、飞鹅岭)并立,水域面积达3.13平方公里,绿地面积达17.78平方公里,长期居住的鸟类达50多种,其中鹭鸟数量过万。自宋以来就有百花洲岛、横槎小隐、桃园日暖、水帘飞瀑、荔浦风清等迷人的自然景观,进入市区就能感受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体系。“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正是如今惠州市区的真实写照,故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惠州府(县)城的历史,自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开始。隋朝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循州总管府,自此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岭东雄郡”威震天下。苏东坡寓惠后,惠州名声大噪。东坡之后,唐庚、杨万里、文天祥、祝枝山等一批名臣雅士相继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调研组认为,惠州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东江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旅结合的核心,文化并存的多样性,构筑了惠州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亮点。

  同时,以西湖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江南、桥西、桥东是文物遗产的集中地,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条,分别为北门直街、金带街、水东街;明清以来的文物有68处,包括桥西的惠州府城遗址、文笔塔、明城墙、野吏亭、黄氏书屋、宾兴馆、表功牌坊等,桥东的铁炉湖、东坡祠、裘屋、将军府、归善学宫等,江南的犹龙山、叶梦熊墓、杨爷山、文星塔、青草姑婆庙等。这对打造“岭东水韵”文旅名片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

  2002年,国务院批准惠州西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惠州市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8年,惠州西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湖的保护与开发。如从2007年开始,每年春节都举办“西湖灯会”;2020年,由惠城区主导,对祝屋巷、金带街、水东街进行微改造,“两街一巷”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今年春节,仅祝屋巷的游客就达4万人次,同比增长5.2倍。如今,“两街一巷”已成为外来游客旅游的首选之地。

  问题

  现状与优势不匹配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惠州西湖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强化系统观念,突出保护为主,加强重点区域管控,充实历史遗迹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景观文化品质。以西湖为中心打造“岭东水韵”文旅名片,是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的深入思考,也是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的有力行动。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调研组认为,推动西湖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打造“岭东水韵”文旅名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厘清管控范围,加强顶层设计,以正确的文化观、“非遗”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调研组认为,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对西湖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现状与惠州所处的区位、空间、产业优势却不匹配,天然“聚宝盆”未能发挥相应的巨大效应,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畅,制约了西湖景区连片发展;顶层设计未先行,没能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资源开发不充分,未能形成整体效应;基础设施不完善,与高质量服务体系有差距;宣传营销不到位,未能讲好惠州故事。

  建议

  全力打造惠州文旅产业“新航母”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明确管理和运营主体。成立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建议将桥东、桥西、江南的旅游资源和现有景点,划入西湖景区范围,打造“大西湖”概念。引入市场机制,成立隶属管委会的国有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现有资源,增强景区运营的活力。

  二是坚持文旅融合,高起点规划“大西湖”空间格局。建议将“大西湖”划分为“一湖两江四街四组团”空间发展格局。针对这一空间格局,可由市委、市政府广撒“英雄帖”,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创公司来设计、建设、运营,全力打造惠州文旅产业的“新航母”。

  三是利用“江湖”资源,做好“水城”文章。打通“江湖”航道,使西湖、东江、西枝江与金山湖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方便小型游船自由进出。重新规划东江夜游路线,建议由东江泊位码头,绕合江楼进入西枝江,看昔日县、府两城遗址;再进入新开河,游人工河道,看新城建设;最后驶入东江,观两岸夜景,看裸眼3D夜画,形成闭环,提升夜游质量与品味。

  四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破解交通难题,建议规划环湖单行线,开通环湖旅游观光车;拆除部分公产房,建设大型地下或地面停车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打造能用、好用、管用,集宣传推广、管理指挥、导游导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服务平台。让市民成为城市旅游宣讲者,培训一批专业和兼职导游,让出租车司机成为城市介绍人和城市旅游的传播者。

  五是活化利用资源,培育惠州特色文旅产品。打造体现惠州风土人情、彰显文化图腾的文旅IP,筹划打造西湖主题元素的《印象西湖·魅力惠州》大型舞台剧。提升文创产品的特色、档次、规模和效益。积极培育夜间经济,提升西湖亮化工程,打造梦幻灯光秀,推出夜游西湖、酒吧茶肆等有影响力的夜间经济产品,培育“网红”打卡点。

  六是创新营销思路,打响“岭东水韵”文旅名片。用足、用好各类宣传媒介,激发市民创作热情,让全民为城市“代言”。主动加强景区与旅游平台的深度合作,将惠州旅游资源更多地融入外地旅游销售线路之中,吸引更多游客来惠旅游消费。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