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打造全域共治新格局 夯实社会治理基石

  原标题:

   我市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

    打造全域共治新格局 夯实社会治理基石   

  平安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一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惠州上下正斗志昂扬迎接新挑战,更加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继续以更高水平的安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乘势而上做大经济总量,切实提升发展能级,努力在新征程上干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我市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这是小朋友在市区东江公园开心玩耍。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社会治理“惠州经验”频被复制推广

  我市将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经费全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推进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建设等也在蹄疾步稳推进中,着力以科技力量为全市政法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惠州经验”越来越多地被复制推广。

  在经费保证充足的情况下,相关配套方案也在“同频共振”。为此,惠州制定了“1+1+N”纲领性配套文件,构建了以《平安惠州建设实施方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为统领,全市矛盾化解、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础网格划分、网格员职责指导意见等若干个配套文件促落实的制度体系,搭建起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如今,惠州正持续擦亮百姓心中的平安底色,社会治理基石不断夯实。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惠州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力争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

  

我市创新启动“党建引领百村共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推动乡村治理向纵深发展。这是惠城区汝湖镇新光村党总支和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党支部党员入户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图片由新光村提供

  党建引领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

  “党建赋能”推动治理提质增效。我市充分挖掘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带动包括政府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群众在内的多元治理角色,全面构建高质量社会治理共同体。纵向上,构建市—县(区)—镇(街)—村(居)—网格五级联动的组织体系;横向上,用区域化党建的方式统筹整合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治理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治理机制。

  “平台赋能”助力健全组织体系。我市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机制延伸到小区,全力打造民主议事协商共建平台,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和村(居)民自治相结合,有效补齐治理资源短板。

  “角色赋能”引领群众深度参与。我市赋予群众“党员先锋”“楼栋长”“居民议事会成员”“群众网格员”等治理角色,结合实际不同程度授权赋能,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参与度,有效激活内生动力,丰富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

  “百村共建”乡村治理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4月我市创新启动“党建引领百村共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依托组织系统、政法系统党组织的职能优势、专业手段、精干力量,与全市134个重点村逐一开展结对共建,聚力扶稳扶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有效破除制约基层发展和影响安全稳定难题,推动乡村治理向纵深发展。工作开展半年来,各结对共建单位、重点村党组织携手共进,推动办理民生实事300余件,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村风村貌、治安形势逐步改善,效果日趋明显。

  如何更加主动、充分地在结对共建中发挥职能作用,是每个结对党组织首要面临的考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围绕结对村群众关切,就停车难、治安警情多等事项作专门研究分析并提出工作举措,下派警力着重加强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巡逻防控,提升街面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市检察院政治部党支部会同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走进结对共建村学校开展“普法进校园,守护少年的你”主题活动,围绕校园欺凌、性侵害、网络沉迷等话题,结合真实案例、视频动漫等形式进行宣讲,帮助未成年人提高保护意识。博罗县人民法院在每个结对共建村设立“诉讼服务点”,开通诉讼服务绿色通道,以“一村一点一通道”畅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是“百村共建”工作的显著特点。在实践中,各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党员深入走访调研,掌握重点村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深入排查,超前防范,努力疏导矛盾纠纷,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切实增强了群众对基层自治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11293宗,化解10908宗,化解率96.6%。

  过去,博罗县铁场村梅花大道人行道狭窄、停车不便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村民。博罗县委组织部第一党支部与铁场村党委结对共建后,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争取到近600万元资金对梅花大道进行改造。改造后,道路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两旁设有停车格和宽阔的人行道,不仅满足了群众出行需求,还促进当地的人居环境再提升,群众纷纷点赞。

  结对共建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党建引领百村共建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每个结对党组织至少认领农村道路安全、社会治安、法治建设等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件重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力把好事做实、实事办好。各结对共建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为老百姓提供法律服务,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有效提升了“百村共建”工作的质效。

  全力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

  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围绕圈层防控、单元防控、要素防控、基础防控、协作防控等“五大重点领域”着力构建专群有机结合、基础管控扎实、高效联动指挥、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新格局。截至今年10月,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6.94%,“两抢”零发案天数289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凸显。

  2021年,以满分成绩通过省委政法委平安建设考核,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位列全省第四,助推我市再获“长安杯”,惠阳区淡水派出所荣获公安部“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澳头、江北、南湖派出所获评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惠州公安紧紧围绕“把惠州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的城市之一”的工作目标,紧扣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特点,着眼风险防范,立足当下,全力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

  全面推动社会单位建设最小应急单元

  惠州公安通过合成作战中心全天候为路面处警民警提供支撑,实现一线处警民警与后台指挥中心的多媒体互动,更加高效处置群众报警求助,及时打击现行违法犯罪。同时,惠州各级公安机关以提高见警率、管事率为着力点,全面整合巡警、特警、交警、派出所民警、机关民警、辅警等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将巡逻警力投向路面,打造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

  日常巡防工作中,立足重点部位24小时见警、社会面全覆盖,构建时空全覆盖巡防网络体系。通过全市“平安建设”载体,以市委平安惠州建设领导小组名义下发《惠州市社会面治安防控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方案》,以“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为目标,全面推动各类社会单位建设最小应急单元,推进“派出所+最小应急单元”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风险群防共治新路径,提升公安机关和社会安保力量联勤联动水平,努力实现单元防控全覆盖。

  截至今年10月25日,全市共推动建设各类最小应急单元8990个,专场培训800余场次,演练1065次;联合“最小应急单元”蛟龙、蓝天、赵喜昌心连心等水上救援队,组织群防群治力量210余人次参与水上救援工作。

  擦亮“一村(居)一警”品牌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部署开展机关基层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惠州公安联合市委组织部发文,重点围绕惠州市“2+1”现代产业集群和“3+7”工业园区建设,组织229个公安机关党组织“点对点”包干重点村(居),把机关党建与村(居)警务捆绑起来,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市共组织下沉警力73984人次,为群众办实事3614件,排查各类风险隐患3627个,化解矛盾纠纷565起,整治突出治安问题453个。经过实践探索,“党员+村警”模式逐步发展,提炼出诸如党务警务“1+N”“三上三下”“五融合五提升”等工作机制方法,形成惠东南湖“阳光青年”等多个优秀村警党建团体,共同解决不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方面,深化“村警+”工作机制,以村警为支点,建立以“村警+‘两委’干部+最小应急单元+防疫工作者+驻村(居)交警+禁毒大妈”为基础单元,根据警情、社情、民情以及村(居)突出治安问题等实际情况拓展多种形式的“村警+”多元共治队伍,最大限度撬动基层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信息搜集、矛盾纠纷排解等工作。全市共组建“村警+”5类基本项必选队伍9223支、自选队伍3546支。通过联合宣传、联席会议、整治突出治安问题等工作举措,不断巩固完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村警+”生态。

  另一方面,积极创新警务应用模式,建立“一村(居)一警”工作管理平台和前端APP系统,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实现村居警务图上作业、警情推送村居,助力治安风险要素的敏锐感知和精准防控。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智慧防控水平

  科技信息化已成为公安机关打防管控、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我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公安智慧新警务融入“数字政府”总体框架,打造统一平台体系,提升大数据实战建设应用水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相关区域、相关部位、相关场所、城乡接合部的视频监控全覆盖。

  全市民警配备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按需配备率达到100%,开发上线应用30余个,终端月均使用量超过1000万次,实现移动办公办案,民警只需“点一点、拍一拍、扫一扫、说一说”,即可开展相关工作,高效打通大数据应用“最后一公里”。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实战应用的持续深化,为我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指尖办一窗办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推动全面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立法质效,以良法促善治。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创新打造“立法直通车”小程序,打通立法民意征集“最后一米”,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同时,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重要领域立法。2021年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1部、政府规章2部。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指尖办、一窗办,全面开展民生政务服务事项周六延时服务,设立60个政务服务“惠帮办”专窗,实现高频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1200多宗事项“一窗办理”,1087宗事项全市通办。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执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动市县镇三级执法主体智慧执法,实现执法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可追溯。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圆满完成广东省“粤执法”+“粤商通”非现场执法云平台试点工作,向全省推广惠州经验做法。

  做强做优“3+3+N”模式让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利民惠民

  我市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努力做强做优“3+3+N”模式,真正做到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利民、惠民,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惠州经验”并获得国家及省层面肯定。

  坚持高标准建设三大服务平台,夯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建设综合性实体平台,以高标准建设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有效带动县、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打造多元化网络平台,创建“惠州e普法”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公证”网络服务平台、法律援助智能服务平台,建成“智慧司法”24小时便民工作站;建设拥有实体、网络、电视等丰富载体的法德大讲堂,组建宣讲服务团,定期开展法德宣讲、法律咨询、矛盾调处等服务,打造更接地气的群众服务平台。

  创新服务手段和丰富服务产品,做强三大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开展“千人百场”送法律服务进基层活动,把法律送进农村、学校、企业和工厂;每年6月开展“普法·公共法律服务周”活动,通过活动搭平台、推产品,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活动,组织开展宪法宣誓、宪法诵读、宪法宣讲,扎实推进宪法宣传大篷车下乡、宪法“七进”等系列品牌宣传活动。

  坚持改革创新,有效增加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提供高效智能化公证服务,用“互联网+公证”手段,不断推出便民新举措,在智慧司法便民服务站投放公证自助办理机,开通线上远程公证受理系统,开拓“零接触”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实现了网络办证、自助办证、远程办证。提供周到的法律援助服务。按照“应援尽援、应援优援”要求,持续扩大特殊群体覆盖面,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度,推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实现法律援助站(点)全覆盖。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优势互补、衔接联动,落实镇街聘请专职调解员,建立专家库,设立名人工作室,推动医调委、金调委、住调委、校调委等专业性行业调解组织建设。

  核心提要

  “六联”工作机制

  近年来,惠州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点,以防范化解矛盾风险为重点,通过建立市县镇村网格五级主体联责、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调等“六联”工作机制,实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心理服务疏解干预等“六保”基础工程,在充分发挥“五治”作用的基础上,“引美入治”提升治理认同感、获得感,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2021年,我市成功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全国平安建设领域最高荣誉“长安杯”。

  五级主体联责、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调、服务管理联抓、平安建设联创、工作成效联评

  “六保”基础工程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心理服务疏解干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防控、公共服务提升

  发挥“五治”作用

  突出“政治”引领,发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付巨晗 特约通讯员赵新平 通讯员惠公宣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