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陈江东楼村:四里古墙围出城堡 百年榕树见证兴衰

 原标题:
六百年古村犹如坚固城堡
陈江东楼古村两公里古围墙保存至今,村庄自然风光优美民俗文化独特

  从仲恺大道拐入陈江街道东江村东楼村民小组,通过铁路桥,越过散落的村居民舍,便可见脚下的路将一方池塘一分为二。池塘边上,有座红墙黛瓦的门楼,门上挂着一牌匾:广东省古村落。

  东楼村民小组有600多年历史。进入大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灰墙黛瓦的房屋沿池塘而建,房前留有宽阔的晒场,掩映在池塘边上高大、茂密的榕树之下。阳光透过树叶,在晒场留下斑驳的阴影,让人顿生岁月静好之感。

  进入到一条条巷子,只见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满布苔藓,一些房屋已倒塌,杂草丛生,可见已久无人居住……漫步在600多年古村里,细品岁月悠悠。

广东省古村落东楼村民小组。

  元末明初始建村,五姓合建围墙护安宁

  据有关记载,东楼古村呈莲花形分布,背靠南面山,面向潼湖。潼湖畔沃野千顷,水源充足,可谓是依山傍水,田园锦绣。

  东楼村民小组前党支部书记洪彪松的叙述,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洪彪松是土生土长的东楼人,今年已57岁。他告诉记者,从前,东楼村民小组前的水域是潼湖的一部分,上世纪60年代潼湖流域围湖造田,才把村前的湖截流成几口池塘。村后是东楼河,连通东江。“因此,以前我们村基本是三面环水,只有一条小道与外界相通。”洪彪松说。

  东楼村民小组后面,东楼桥飞架在东楼河之上,过了桥便是千里沃野。“所以,我们村有田有水,是鱼米之乡,村民不愁温饱。”洪彪松说。

 

古村里的老屋。

  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人们在此建设家园。据古村落内的古墓碑记载,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洪、冯、杨、鸡、吴五姓先后在此结庐而居,开始建村。明初年间,袁姓从东莞上茶园移居于此,这里正式立村,取名为东流(后来才更名为东楼)。

  肥沃的田地,丰富的水产,让东楼村民小组人丁日益兴旺,逐渐累积雄厚财力。为抵御外来侵袭,村里决定建造围墙。围墙由五姓人修建,底基宽1.5米,高4米多,面宽0.4米,长2公里,全部用青砖砌成,历时3年才修建完成。“围墙用的砖石全部都是由帆船经海路运来的。”村里的老人说。

  就这样,围墙把全村围了起来,只留东、西二门出入,晚上两门加锁,铁栏杆做门;还建了更楼,请人报更巡夜,整个村子犹如一座城堡,有效地保护了村民安全。据测算,东楼古村建筑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

池塘边的古榕树。

  古村围墙至今仍在,在漫长的岁月中,墙根下渐渐长出了许多榕树,仿佛给村落镶上了一条绿带。发达的树根在墙上纵横交织,让人顿感岁月沧桑。“据老人说,这些树都是自然长出来的,可能是小鸟常在墙头休息,粪便中的种子发芽长成了树。”洪彪松说。

  其实,不仅围墙四周,东楼村民小组处处都是高大的榕树。据统计,村中有6棵百年以上的榕树。这些大榕树,荫护着一代代东楼人的成长,见证了村落的兴衰。村民也对它们颇为爱护,定期维护,决不允许别人砍伐破坏。

  袁冯洪三姓立祠修谱铭祖德

  岁月流转,杨、吴、鸡三姓村民相继搬出,而袁、冯、洪三姓人丁更加兴旺,房屋越来越多。“高峰时,三姓能出300多名青壮男丁护村。”村中老人说。

  为尊崇先祖肇基创业大德,约在明正德年间,袁、冯、洪三姓开始立祠修谱,从此古村落内有了三处祠堂:

  洪姓落基早,占村中心地带,土地充裕,建了一间宽10米、深36米的三进宗祠,名为敦煌堂,可惜1958年拆毁建公社饭堂,只剩下旁边一间私祠。

  袁氏祠堂建于东门,名为汝南堂,门面按大金钟架布局建造,青石门框、石门坎、石门墩,前厅有一雕花屏风,屏风上面架有“两粤名家”横匾,宗祠门口,竖四块旗杆石,气势恢宏。

冯氏宗祠。

  冯氏祠堂建于西门,名为始平堂。冯氏祠堂建在冯姓聚居地中间,四周房屋环抱。冯氏财丁两旺,人口居三姓之首。

  说起古村建筑,就不得不提泰兴大屋。泰兴大屋为冯庆槐幼子泰兴所建,坐东向西,宽28米,深25米,正屋按上五间、下进五间的形式布局(即八房二厅)。整幢大屋用料十分讲究,用漏糖、石灰、糯饭磨浆砌砖,水磨青砖到幢,白线勾缝,青石门框,青石台阶,瓦红地板。泰兴大屋恢宏壮观,一气呵成,堪称潼湖房屋之首,虽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巍然屹立,整体结构基本完整。

  村外东楼河边,还有一座侯王宫。据介绍,侯王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三姓族长为增强东楼人的凝聚力而建的。作为三姓集体活动场所,建成后供奉宋末名相文天祥。凡村中有大事情,大庙就鸣钟击鼓,召集村民参议。

  村里有舞麒麟和打南派螳螂拳的传统

  600余年的岁月,也让东楼古村沉淀了一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每年春节期间,东楼村民都要在侯王庙举行庙会。庙会上,村民舞麒麟贺佳节,表演南派螳螂拳,是远近闻名的一大盛会。

村民舞麒麟贺佳节。(资料图片)

  洪彪松介绍,舞麒麟传统在东楼村民小组已传承两三百年了。东楼村民小组所用的“麒麟”由村民自己制造,先用竹木为材料做麒麟头的骨架,接着糊裱纸张上漆,再用彩布缝制麒麟身。麒麟制造好后,要请德高望重的族人或社会名流为新麒麟点睛开眼,接着才能开始舞麒麟活动。

村民表演南派螳螂拳。(资料图片)

  南派螳螂拳在东楼村民小组同样历史悠久。1911年出生的东楼村人冯南,14岁到香港学艺,恰逢南派螳螂拳弟子张耀忠开馆收徒传授螳螂拳,冯南便到拳馆学艺。

  冯南从香港返回后,在家乡带徒授艺,南派螳螂拳从此在东楼村民小组扎根、开花。村民们相互影响,习武成风,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一些拳脚功夫,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功夫表演。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村民习武风气日渐淡了,东楼村民小组南派螳螂拳面临传承断档的困局。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南派螳螂拳,2015年,在多方合力推动下,东楼学校开设了南派螳螂拳武术训练班。

  “我们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古村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洪彪松说,期盼东楼古村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让她重焕光彩。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