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桃园探访:藏在桥东老街内的晚清奢华大宅

  惠州桥东桃子园社区9号建筑,坊间称“张屋”,门面不大,为典型的岭南风格清代建筑,简约而古朴,匆匆而过的行人很容易将其忽略。细看之下,正门大气的匾额及精美的浮雕壁画,就会发现这是一幢不凡的建筑。

  嵌于正门上方的匾额,右侧篆书横刻“桃园”二字,左侧楷书竖刻:“归善城南木荆岗,今名桃园,其实无园无桃也。靖山通守先生,曲江贤裔,世属于兹九百年,将筑园树桃实为故事,则世德流长,更可必矣。光绪二十六年甲子六月城西江逢辰密弇甫题并记。” 这个晚清才子江逢辰题写的匾额,记录了桃园的来历。

  此处为张氏族人聚居地,原名“木荆冈”。据说,从宋代起,张氏就在此生活,到晚清,张氏在此营建的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这片规模宏大的建筑顺着木荆岗的山势、由南至北分布,分为张氏宗祠、将军第、桃园三大部分。以张氏宗祠为中心的建筑群,是张氏族人的最早居住地,一旁的将军第为清代道咸年间大鹏协台、代理虎门水师提督张玉堂的住宅。将军第旁,则为桃园,为张玉堂之孙张靖山所筑。

  张靖山,名国治,靖山为其号,博学多才,与江逢辰、李星阁、裘习裳并称“鹤峰四子”。张靖山曾任通判一职,清光绪年间辞归故里,热心阖闾,向官府建议纾民困,还倡建白鹤峰松风亭,于东坡祠内创松风文社,地方文风为之一振。张靖山还在住宅旁拓地修筑“桃园”,园内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布置有如“大观园”,成为一座颇具匠心、风景如画的私家园林。

  桃园盛极一时,且影响深远,成为晚清惠州著名园林。不过,“辛亥革命后,惨遭兵燹,亭台楼阁,荡然无存。古玩珍藏,毁抢净尽。当此过渡之时代,聊作过眼之云烟而已……” 张靖山的《桃园记》,对梦一般的桃园追述,字里行间留下无限嘘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桃园面积日渐萎缩。张氏后人分居园内,一代名园变作寻常百姓家。桃园后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桃园一带得名桃子园。

  时光荏苒,桃园风雅犹存。看罢桃园大门上方江逢辰“桃园”石匾,可在左侧巷门门楣看到吴道镕篆书“荆冈遗址”石匾,落款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仲夏。

  走入其中,穿梭古建筑和花木之间,往昔繁盛依然可以想见。院内花草错落,一盆郁郁葱葱的珠兰,暗香浮动,一株石榴,亭亭如盖,颇显风骨。桃园内,还有保存不少名人石刻,文化气息颇浓,耐人寻味,无不让访客津津乐道。

  穿越庭院,拾级而上,便是有德堂。当年苏东坡在白鹤峰卜居,客厅为德有邻堂,此处名为有德堂,追慕先贤,倒也有趣。有德堂原集苏东坡手书,匾额已不见踪影。这幢百年建筑,厅堂宽敞明亮,玻璃为屏,花木为楹,颇为富丽。

  从有德堂大厅后门出去,可见一个仿太湖石修砌的拱门,造型独特,保存完好。拱门上镶嵌有一块石碑,刻写“梅坞”二字,为晚清著名金石书画家符翕手书。“梅坞”与苏东坡写所写松风亭下的梅花遥相呼应,别有韵味。

  穿过梅坞拱门,能看到一座宽敞雅致的青砖瓦面建筑——小桃源。这是原来屋主张靖山的书房,门楣上镶嵌有石刻匾额一块,隶书横刻“小桃源”三字,字径10厘米,为黄灿芳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所书。 小桃源内有乾坤。室内正面的墙壁上镶嵌着张玉堂拳书“墨缘”,还有四块绘像石刻,为“汉留侯张文成公像”“蜀汉张垣侯像” “张文献公像” 及“张水翰公像”,刀法娴熟,技艺精巧,人物神态栩栩如生,标题古篆横书,落款楷书,记有“光绪二十二年国治敬镌” 等字。为了保存这些残碑,后人将它们安置在“小桃源”内。

  闹市中的桥东桃园,仿佛是时间留给世人的一个惊喜,让今天的人们还能隐约看到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触摸到城市文脉尚存的余温。

  文 惠报全媒体记者 侯县军 图惠报全媒体记者 周楠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