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教育丨要不要让孩子怕父母?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最残忍的教育其实就是让你的孩子怕你。一个孩子在家,如果被父母欺负,那么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所以真正的霸凌者有时候不是在学校,而是来自于父母。”不久前,有位妈妈在一个公益分享群分享了题为《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的短视频。

  有群友看了这个视频后,提出了反对意见:小孩一定要学会怕。

  一位群友:小孩一定要学会怕

  山水之间:

  小孩一定要学会怕。天不怕,地不怕,不怕父母,如何克制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必须让孩子怕。怕,在古代叫”畏“。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当然,父母用暴力让小孩怕,这样的怕,完全是不对的。(我估计视频作者说的就是这种)。但是,一概否定怕,以为只要小孩怕,就是出了问题,这就容易出问题。不能有暴力,但不能没有严厉。暴力来自愚昧,一味的温和,也是愚昧。区别两者,本身也不容易。《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群主学竞看后,回应道:很感谢群友山水之间对视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欢迎群里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究竟要不要让孩子怕父母?

  学竞随后把上面的内容转发到几个学员群,让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以下是几位老师的回应。

  回应一:

  关键在于父母是怎样的人

  素杰:

  感恩学竞姐一直为广大父母指导,帮助了那么多家庭,我来抛砖引玉。

  我觉得关键在于“父母是怎样的人”,而不在于要不要让孩子怕。

  就像佛学,有戒律,让孩子怕就好像给孩子立了戒律,佛给我们立了戒律是因为他在究竟处,他了然一切。但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戒,一件事不去做不是因为“不能做,做了会被惩罚”,而是因为“我压根就不想做”。

  如果父母天天看手机,却恐吓打骂孩子要好好学习多看书;如果父母天天情绪多变脾气暴躁,却要求孩子“做人温和待人礼貌”;如果父母做事没有条理,却要求孩子做事严谨细腻,那孩子只是父母完美自我的一个投射,即使孩子很怕,也没办法做到,因为他不知道做到是什么样子。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做到了再去要求孩子,可能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回应二:

  怕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熹微:

  这个短视频首先标题对大众而言就很吸睛,“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用词(比如残忍、怕)情绪强烈,作者为什么说“让孩子怕你是最残忍的教育”呢?“怕”的结果是什么呢?关键还是要看短视频里面的具体内容,我看主要有两个观点:1、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么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2、所以真正的霸凌者有时候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于父母。从逻辑关系看起来第二个观点可以说是第一个观点继续推论的结果,但两个观点都感觉过于简单粗暴了。

  先说第一个观点:“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么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

  这句话用词(比如欺负)依然太情绪化了,我相信天下没有家长会承认自己欺负孩子,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有三个相关的问题:孩子的安全感哪里来?孩子跟世界的互动模式哪里来?孩子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如果说孩子真地在家里被父母“欺负”了,“怕”父母了,那这个孩子对世界的感知会怎么样?他也许整个人变得懦弱、软弱、无能,对外面世界“怕怕”的,可能真地就在外面被人欺负;但反向孩子也有可能变得冷漠、残暴,成为跟父母一样的人,成为习惯“欺负”他人的那个人。

  所以说,“真正的霸凌者有时候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于父母”,这第二观点是说一个孩子如果在家没有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见,而是经常被父母“霸凌”,孩子就会变得懦弱、软弱、无能,怕怕的,早年的生命模式在学校复制,俗话说“柿子拣软的捏”,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学校的被霸凌者。反向,孩子也是有可能成为简单粗暴地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因为孩子没有被温柔地、充满爱地对待过,他没有那样的体验,自然不会呈现那样的生命模式,而是有可能会用“欺负”的言行与周围的世界、人事物进行沟通。

  回到短视频的标题“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作者也许想启发大家去思考的是: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如果“让孩子怕你”,那么这样的教育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家长是真地需要孩子怕自己呢?还是需要孩子对家长尊重、对未知世界敬畏呢?等等等等。

  剔除短视频里面一大堆情绪强烈的用词,我收到的礼物是我们做家长的很值得冷静地想想为什么孩子会怕家长?如果孩子不能活在一个平和,充满爱、理解、尊重的环境里,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建立起深深的安全感以及对世界的信任,从而变得不自信,不懂得如何爱自己、不懂得表达自己,就更不懂如何爱他人以及表达爱了,一个没有体验过爱的人自然也会没有爱的能力。

  ?回应三:

  孩子不是通过怕父母才学会敬畏的

  学竞:

  谢谢熹微老师清晰、深刻的分享!我非常认同!我也很认同素杰老师所说的。

  对于“山水之间”的观点,在此我也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如何看待害怕与敬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怕(恐惧)这种情绪。它的正面意义是:恐惧是人与生俱来最原始的情绪反应之一,是基本的生存机制。它通过警告我们潜在的危险,帮助我们避免或逃离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情况。它对人的不利影响是:长期恐惧会伤肾,影响睡眠,导致心慌、胸闷、头痛、胃痛等,并可能导致决策和行动受阻,带来社交障碍。

  我们再来看一下敬畏。敬畏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和态度,是既敬重又害怕的情绪,同时又是严肃认真、谨慎虔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自然、他人和自我的高度重视上,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遵从。

  我很认可“山水之间”所说的,人要有所畏惧,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我觉得敬畏与害怕并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孩子是否要通过怕父母,才会畏惧呢?我更愿意解读为:孩子是否要通过怕父母,才会敬畏规律规则,敬畏天地圣人万物呢?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方式。幼儿会害怕黑暗、饥饿、孤独、身体不舒服等,这是本能。TA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这个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尊重、关爱的环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感觉、认知等得到自由发展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学会尊重自己、他人和环境,身体、情绪、认知等得到完整的成长,并建立起内在的规则。父母如果对天地万物众生、对规律规则有敬畏之心,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并模仿。

  在给孩子立规则时,父母温和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给到孩子尊重、理解和引导。如果父母只是很严厉,甚至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只会表面上服从,而内心却更为抗拒,这样规则就无法内化。

  第三、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我们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同时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父母呢?

  我的父母心态平和,平时对我们都是和言细语,我从来没有怕过他们,我对他们的情感是敬重、爱戴。在日常生活中,我和他们无话不谈。同时,我也会敬畏规律规则,敬畏天地。我发现一些孩子因为怕父母,所以什么都不愿意对父母说;有些孩子因为害怕父母而出现了心理问题。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让孩子敬爱的人,而不是害怕的人。对孩子要给到尊重、关爱、理解,同时也要给孩子立规则,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敬畏之心。

  读者被短视频调动情绪后

  会难以理性思考

  山水之间:

  熹微, 您好。您的发言,冷静,有条理。能否进一步?再进一步,也许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您的分享对大家的帮助,主要体现在用知性补充感性。

  熹微:

  “冷静、条理、知性”,这是您对我的看见和理解,收到了!谢谢。首先,这是我对短视频的态度。说到这里,似乎有一点说题外话的感觉了。短视频因为短而知识碎片化,也因为营销(吸粉)的需求,就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短视频会用到很多不够中正的、情绪强烈的词,目的就是调动读者的情绪,更甚者会利用经由情绪而引发出读者的恐惧、羞愧、后悔等等,那么读者自然会有更大的概率选择继续关注的愿望了。

  比如,“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这句话,本来,孩子“怕”父母,也不是一件特别稀奇的事情,特别是我们几千年文化里面关于权威(包括父母权威)的认可,大多数父母无意识中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怕”自己的。这个“怕”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就比较好管教了,我们关键是做到可以去觉知这个孩子的“怕”就很好了。但是视频号对这个“怕”冠之以“最残忍的教育”,这让很多父母听起来会心生惭愧、悔恨,这样的情绪波动很难让自己聚焦在理性地思考“怕”这个问题上。所以,我才会这样冷静地去阅读视频作者到底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这些话里面可能不够中正的地方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独立思考,也许这视频读过就读过了,空留下遗憾、悔恨,负面情绪又叠加了,反而没有真正收到礼物,不如不读。

  其次,就是关于您说的问题的核心,我回看了你对阅读视频的分享,里面源于“怕”提到了“畏”,也就是通俗说的敬畏。在这里,我想回应您的是,您说的畏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好像学竞老师对此有比较详细地对比、解读。

  我的思考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有很多前提,何为君子?何为天命?何为大人?何为圣人?——要走到这个阶段,人是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对生命有了一定的思考才会更有可能理解畏为何物吧?才会理解敬畏的意义何在吧?因为敬畏才会臣服;因为臣服才会从善如流。

  谢谢您的回应和分享,大大拓展了我和大家的意识。

  惠州日报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供稿、供图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