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教育丨不要总是“我以为”,和孩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法则是……

  昨天上午和中社联妇女与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的徐老师开工作会议的时候,她分享了过去工作中发生的一个细节,特别有趣,故记录一下:

  2021年的时候徐老师在北京东城区某社区开了几期的绘本阅读,其中有一位家长带了几岁的孩子来听课,可是一到课室孩子就跑来跑去,一刻都不能安坐,徐老师看见了并没有要求孩子要安静坐好,而是允许她跑来跑去,孩子的妈妈也以为孩子不喜欢听徐老师的绘本所以坐不住。有一次因为天气原因,徐老师不能来了,到了上课时间,孩子问妈妈:“今天不是徐老师的课吗?徐老师怎么没有来呢?”孩子妈妈才恍然大悟,原来跑来跑去的孩子很喜欢徐老师的绘本课啊。

  挺有趣的。妈妈们总是有很多的“我以为”,其实就算妈妈们不懂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发育特点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听绘本,但如果抱着一颗好奇和尊重的心,依然是可以问问孩子,“喜不喜欢徐老师的课?听到啥有趣的事吗?”而不是自我地认为孩子不专心、不爱听绘本。#抱着一颗好奇和尊重的心,是和孩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法则#

  不久前,熹微老师在家庭教育公益群和学员群分享了上述内容。学竞老师和一位妈妈作了回应,熹微也与她们在群里进行了互动。

经常“我以为”会误人误事

  学竞:

  谢谢熹微老师的分享!

  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学习类型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或触觉型)。熹微老师分享中的孩子有可能是动觉型的,这类孩子在活动中会更好地吸收所学到的知识。

  另外,七岁以下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全身心都是向外界敞开的。徐老师允许那个孩子跑来跑去,孩子就已经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尊重,TA在跑的过程中,也会接收到老师传递的各种信息。

  晓梅:

  感恩熹微老师和学竞老师的分享!

  生活中真的有很多“我以为”。比如吃饭,小孩饭前可能吃了很多零食,吃饭时就不想吃,或吃一点点。家长就以为小孩挑食,或者嫌弃家长做的饭菜不好吃,然后就开始唠叨指责,小孩不高兴,家长又心情不好,这就是“我以为”的后果。其实当下就该尊重孩子,或者晚点吃饭。

  还有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读书,讲故事,或听音频故事,有时候他就是坐不住,要走动一下,或拿玩具玩,我以为他不想听,没心听,我就停住没往下讲,可是当我停下来不讲时,孩子马上就会问故事后面的事情。原来孩子一直在认真听。

  我心里想,任何时候都不要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下判断,什么都我以为,生活中,工作中,总是有这种想法的话,我觉得是会误人误事的。时刻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回到当下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学竞老师说孩子分很多种类型,我一下有那种我以为的感觉:普遍家长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学识去区分孩子属于哪个类型,然后怎样去教。

  就像熹微老师说的:妈妈们总是有很多的“我以为”,其实就算妈妈们不懂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发育特点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听绘本,但如果抱着一颗好奇和尊重的心,依然是可以问问孩子,“喜不喜欢徐老师的课?听到啥有趣的事吗?”而不是自我地认为孩子不专心、不爱听绘本。抱着一颗好奇和尊重的心,是和孩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法则。

能从更多的角度或维度去看待孩子,

对孩子影响深远

  学竞:

  晓梅,谢谢您的回应和反馈!我很同意和欣赏熹微老师的分享!

  我之所以分享在心理学上孩子分哪几种学习类型,是希望给到家长多一个视角去认识和了解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随着我们的认知不断提升,能从更多的角度或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话,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潜力的发挥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我有着切身的感受。

  抱着尊重和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等)以及周围的一切,是我们线下课《探索自我,让爱回家》第一节课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课程对这个目标的具体内容、如何才能做到设置了多个心理练习环节。目前我正在考虑如何设置一些每天要做的基本功,以确保学员能够更好地长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熹微:

  晓梅,谢谢您的回应和分享,非常走心,对“我以为”这个点有很多自己的生命感悟,很赞!祝贺你的进步!学竞老师分享了很多的知识点,我们在修心悟道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也会更加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孩子。愿我们大家都一起坚持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晓梅:

  感恩两位老师的回应,我又学习了。

  学竞:

  24年前,我就开始看各种育儿书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征、发展规律及教育方法。9年后,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我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育儿,感觉挺好的。在孩子读幼儿园时,在橙橙老师的提醒下,我发现自己理性很强,感性不足,开始踏上由走脑向走心的转变之路,为此上了不少线上线下课。

  近年来,我与孩子交流时,很少会先入为主(一般不会“我以为”),常是静静地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特别是给孩子或成人做心理咨询时,内心更是处于虚静、慈悲的状态,引导来访者去看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协助其疗愈伤痛并为其赋能。正如熹微老师说的,修心悟道是根本,各种知识、方法只有在内心清明、慈悲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我以为”大多是潜意识的,需要去觉察和内观

  熹微:

  看见学竞老师的分享了,赞叹学竞老师的学习精神,一直在进步。但我此刻更想表达的是:我们很多的“我以为”是潜意识的,这种习惯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觉察和内观,发展我们的觉知力。

  比如前段时间带小分队(有两个孩子两个大人)去顺德,到傍晚的时候,潜意识我以为大家都按照约定去找吃鱼生的地方,但是正在“我以为”当中,有一位孩子提出清晖园对面似乎有一间看起来很不错的藏宅咖啡馆,在周围都是广府建筑的设计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注意到这个点,于是好奇地问孩子:“你们是不是想去看看那一间藏宅?”

  果真,孩子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大家就去到那个藏宅,藏宅非常舒适、美丽,体验了很好喝的酥油茶以及牦牛干!原来这还是一间顺德休闲饮食文化营训中心。——这样的探索结果大家都非常开心,对顺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又有了新的体验。

  所以说,“我以为”的模式有时候是潜伏得很深的,好奇和尊重要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并不容易,那个习性很重的“我”是很容易反弹的,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

  细细再回想一下,当时孩子也只是望了马路对面的藏宅一眼,好像轻轻地说了一句“想过去看看”,被我听见并觉察到了,于是才有了好奇地发问。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在力量不足,心里的想法是没有办法清晰地表达出来的,我们家长好奇和尊重的发问其实也是在做一个示范,告诉孩子可以这样去表达自己、去沟通,孩子慢慢也会更加能清晰地表达自己,亲子关系(或关系)中的误会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我当时过于在自我的中心,也许我注意不到孩子的状况;也许即便听到了也会忽视这么细微的声音,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了一个很好的体验以及学习的机会:比如她又渐渐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渐渐地变得更加沉默。

转化潜意识信念

才能更好地看见生命的真相

  学竞:

  谢谢熹微老师的分享!不断地去觉察和内观自己潜意识的信念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受生活经历和教育的影响,我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这个信念系统很大一部分是受潜意识制约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去觉察和内观自己潜意识的信念,才能够明白自己的信念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然后通过把限制性的信念转化为创造性的信念,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线下课的内容之一。

  当好奇和尊重成为了我们生命的底色,我们的思维也会更加灵动和具有弹性,能更好地探索和看见生命的真相。而要做到这点,正如熹微老师所说的,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学习。

  熹微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让我们明白,成人若能静心、用心地去倾听孩子,对孩子好奇地发问,孩子才会勇于清晰地表达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人常会为各种琐事、情绪所困扰,或是因为受各种限制性信念的影响,很难做到不带评判、好奇而尊重地去倾听孩子,启发、引导孩子,甚至会去指责或给孩子贴标签,所以很多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敢去表达自己。熹微老师通过长期的学习,对觉知力的训练,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并鼓励孩子去探索。我们只要愿意去学习成长,同时遵循正确的方法,就能够不断提升与孩子的沟通能力,让孩子逐渐成为自信、积极、有勇气和力量的人。

  惠州日报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供稿

  包图网供图

编辑:洪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