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铺就人才产业“双向奔赴”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断升级完善“用武之地”,成为惠城区聚才用才的“强引擎”和“栖凤巢”:金山新城、东江湾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方兴未艾,高标准推进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加速成长,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近年来,惠城区把抓好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保障,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惠城常住人口近156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共33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2%,占全市的44.6%。全市四成以上高素质人口集聚惠城,这对创新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汇纳众流,方为江海。作为首善之区,惠城区将持续在党管人才再抓紧、人才政策再优化、人才吸纳再升级、人才服务再提升等方面精准发力。未来,在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区建设中,铺就人才产业“双向奔赴”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惠城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硬招实招

  出台人才新政引育留用人才

  近期,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时间任务表,作出了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决策。

  “惠城区要在积极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的建设中,找准位置,抢抓大好时机。”惠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邓军辉说,惠城开启人才强区新航程,以更加主动姿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

  新航程,新坐标,新做法。惠城“铁军”先行一步,在全市率先在前海成立惠城区人民政府驻深圳招商联络处,贯通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产业路径。通过高薪招聘、从区直相关部门和企业选派优秀人员等方式,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招商团队,锻造融入“双区”建设先行军,将懂招商、懂产业、懂规划的“尖兵”用在刀刃上。

  曾一特就是惠城“尖兵”的一员。海外硕士毕业后,经惠城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曾一特就一直沉淀在镇(街)经济一线工作。2017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曾一特赴深圳福田区挂职锻炼6个月,积累了较丰富的深圳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今年起,曾一特的工作岗位调整为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分管驻深招商工作。基层深耕细作9年的经验厚积薄发,他迅速成长为招商能手,与驻深招商团队一起,秉持“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精神,优化完善现有招商业务流程,打造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争取入区项目动工建设周期最快缩减至6个月。

  “尖兵”出招快狠准。驻深招商团队从不“等靠要”,以主动出击的姿态,今年成功对接引进天安数码城湾区数字智造园、德瑞锂电池、莱福德LED、华图、华腾等一批优质工业制造业项目。

  人才引航,事业开局,惠城迅速点燃对深招商引资的爆点。继今年4月后,近日,惠城又一次在深举行营商环境推介会。两次大型招商引资“大动作”,累计吸引26宗项目落户,总投资约23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约290亿元。

  接下来,驻深招商团队将加快探索对深招商引资新模式,不断导入更多“大、优、好”的产业资源,包括以驻深招商联络处为试点,探索“政府+市场”招商模式,探索承接深圳“工业园中园”整体外迁的可行路径,实现产业链整体式、系统式转移。人才引用、“排兵布阵”的重点部署,在立足湾区、融入“双区”建设,谋求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结合“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惠城区紧扣中心工作和重点产业布局,加大人才引育留用的力度。目前,惠城起草人才新政策,从实际需要出发推出支撑人才干事创业的硬招实招。

  育人为先导,用好年轻干部。惠城计划实施年轻干部“4030”计划,广泛开展“百千万”干部大培训,每年派出50名以上党员干部到深圳等地跟班学习,发挥“鲶鱼效应”。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为100%镇(街)配备30岁以下干部,5年内为所有党政部门领导班子配备1名40岁左右年轻干部。

  健全留人机制,配好人才政策。通过做好惠城“人才暖屋”“惠英才”人才服务系统等品牌项目,惠城在人才安居工作上寻求新的突破,探索用政府支持、企业配建等方式解决人才公寓的问题。

 

一批批科技研发人员落户惠城。

  搭建平台

  以“高精尖缺”人才为支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在发展由创新标注、创新由人才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

  目前,惠城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25%。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接连落地,一批批科技研发英才落户惠城:研发机构78家(省级25家、市级53家),高新企业299家;拥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8万人,其中工业企业研发人员9742人。

  在这种浓郁的“科创+人才”的氛围下,“引入一个人才,带动一支团队,撬动一方产业”的案例不断涌现。

  在马安镇,一个低调的农药制剂企业“闷声”拿下了多个研发成果:成功与德国巴斯夫合作开发全新灭生性除草剂,让银农科技一跃成为第一家为跨国药企提供研发技术支持的国内民营企业;国内首推甲维盐微乳剂市场化,荣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匠心典范配方之星奖;5.7%甲维盐项目研究获得业内创新贡献奖……这背后,离不开廖联安科研团队的苦心攻坚。

  2017年,廖联安博士走出高校,入职惠州市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年多来,他组建科研团队,埋头技术攻坚,致力做农药制剂生产技术引领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不少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引领带动产业发展。银农科技走出了一条智造型农药制剂企业创新发展之路,成为全国首家全面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农药制剂企业,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黑灯工厂”(生产车间无需人工操作,甚至可以关灯运行),也是广东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农药制剂企业。

  “我来惠城,初心就是为了搞研究,提高我们国家农药制剂生产研发的水平。”廖联安的初心,是如何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惠城重视产业发展、培育高端人才和团队的整体氛围,与他的初心适配。他介绍,团队组建的实验室,即将通过农业农村部和OECD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资质。预计到2023年,团队总计成立5个研发机构,持续提高研发及质检技术水平。

  只有为人才搭建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舞台,才能让“高精尖缺”人才的智慧活力充分涌流,才能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氛围充盈社会。

  近年来,惠城区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目前,该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利元亨、海纳)、博士工作站4个(利元亨、海纳、三院、澳宝)、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海纳)。孵化器7家,其中省级以上2家(1家为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其中省级以上2家(1家为国家级)。各类工程技术中心77家,其中认定为省级工程中心25家、市级工程中心52家;省级技术中心7家、市级技术中心1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

  2016年来,惠城拥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市级人才工程入选团队1个,并成功引育多名海外高端人才。

  惠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长艳说,未来,将鼓励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继续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科研实力的工作站,从而更好地集聚博士、博士后人才,发挥人才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作用。

  “围绕产业发展,惠城人才吸纳工作将再升级。”王长艳介绍,一方面将面向海内外招揽吸纳优秀人才,特别是鼓励重点产业和企业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和人才团队,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好项目和平台的优势,吸纳更多行业领军人物来惠城落户,加快形成惠城人口聚集、人才汇聚的新格局。

  人才培育

  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构筑育才全链条机制

  人才成长发展,不仅要解决薪酬待遇、子女教育、住房医疗保障等问题,更要涵养人才发展生态,重视本地人才的自主培育,构筑起人才培育全链条机制。

  今年,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7月,广东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创新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造龙头企业、技工院校、行业协会等人才培养主体、评价主体、用人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

  8月,我市11家企业获批为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资质的企业,其中惠城有5家企业入选,并拿下“广东省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示范单位”资质。这意味着,这种最新的“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正式落地我市。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惠城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成功入选首批试点企业之一。9月,该公司组织员工参与企业自主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参考人员中就有该公司技工刘湘岳。他备战一个月,通过了企业组织的笔试和实操,获得了铣工三级资质认证。“以前考证要请假到外面机构考试,如今在公司生产线上就可以考证了,这样对技术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要求更高,但同时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更有帮助。”刘湘岳这个90后,成为该公司首批6个“拿证”员工之一。

  “懂行”的企业成为技能人才定级评价或晋级评价的主体,打通了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链条,人才产出更加“适销对路”,推动人力资源高质量赋能产业发展。

  目前,利元亨行业技能人才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投入近千万元搭建道场实训基地,课程资源池持续更新,已经开发出涵盖机械、程序、视觉、数字化、管理、法律、财务等100多门精品课程;搭建了“四等十级”人才能力任职模型,设置“H”型技术、管理发展双通道;开展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职称津贴和技能等级津贴按月补助措施,补助从200元到3000元不等,最大限度激发人员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为企业一线输送了上千名熟手技工、优秀工程师。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作为中心区,惠城区行业专业人才队伍优势明显。根据不完全统计,该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9718人,区管博士41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5314人,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四成。

  惠城应如何利用好产业技能人才优势,实现制造业强区的目标?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对符合要求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制造业领域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对有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度、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的企业,给予认定和一定奖励。

  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鼓励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

  惠城民营中小微企业占全市约四成,产值也占据该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促创新的重要主体。“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欠缺的现状,建议政府层面组织提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的培训工程。”业内人士认为,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可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持续壮大中小企业发展生态。

  数读惠城人才

  ●常住人口近156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共33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2%,占全市的44.6%。

  数读惠城人才

  ●拥有研发机构78家,高新企业299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8万人,其中工业企业研发人员9742人。

  ●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9718人,区管博士41人;专业技术人才25314人,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4成。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叶汝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