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水下博物馆”见证东江航运千年荣光
【编者按】
惠州自古沿江而起,伴江而兴。千百年来,潺潺东江水穿境而过,与其支流西枝江织起了密集的水网,翻开了惠州内河航运史的壮丽篇章。
据载,早在唐朝时期,惠州就有古人使用东江河道运送木材的记载;宋朝时期,发达的两江水运促进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明清时期,惠州水路兴旺、商贸繁忙,出现了河泊所、水驿站等专门管理服务来往船只的组织机构;民国时期,惠州车船交汇,造船业初具规模;上世纪中叶以来,东江航运历经从鼎盛时期到日渐衰落的演变。
时移世易,厚重的历史平静了东江航运的喧嚣与繁华,但人们仍能透过江边两岸的历史文化遗存,窥见两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流变——东新桥古码头下“水下博物馆”惊艳世人,折射出东江航运千年荣光;江畔岸边古码头、古渡口星罗棋布,直通繁华街市、墟镇,遗迹旧址似在讲述商贸繁盛的往事;惠州早期造船业历经几番风雨浮沉,见证东江航运的辉煌和低谷,如今惠州江边残存老船厂旧址承载一方乡愁记忆……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以沧桑古老的文化语言,讲述着惠州波澜壮阔的东江航运史。
抗日战争时期,各类物资在惠州集结,然后通过东江输送到粤北和内地
近期,惠州东江民俗文物馆的东江出水文物展厅经过重新设计布展,面向市民开放。该展厅展示了惠州市东新桥古码头的出水文物共计40余种,包括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大量钱币、反映商品交易的石权和铁权以及颇具民俗特色的陶瓷器、铜烟斗等。据了解,该古码头附近河床多年来出水文物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被誉为东江“水下博物馆”。
东新桥古码头地处东江、西枝江交汇点,曾是东江流域最为繁忙的商业码头之一。作为发达的商贸聚散地,古码头附近的河床留下了众多古人活动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这些“文物宝藏”沉淀在江底不为人知。
直到早些年,东江水位下降,河床大面积裸露,大批文化珍宝浮出水面惊艳四方,吸引众多社会人士前来“寻宝”,东江岸边一度掀起了一阵“东江出水文物”热潮。
2004年,惠州市博物馆广泛征集这批流散于社会的出水文物,最终收集整理了数万件古文物,东江出水文物得以布展陈列。据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娟介绍,东江出水文物种类繁多,是研究惠州本地历史的珍贵历史资料,也是东江千年航运史的重要见证。
东新桥昔为浮桥,是连接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陆上交通要道
【壹】 古码头地处两江交汇处 商船云集航运繁忙
东江岸边的一个古码头河床何以沉淀了如此繁多的“文化宝藏”?这与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据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娟介绍,东江、西枝江从惠州穿境而过,发达的水运使惠州成为东江流域与西枝江流域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东新桥古码头正好地处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点。
“东新桥码头遗址位于现在惠州市区的桥西小东门路段,旧时东新桥是一座浮桥,是连接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陆上交通要道。”据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介绍,昔日东江水面商船云集,岸边店铺鳞次栉比。货物、旅人从东新桥古码头上岸,可直通水东街、上下米街等繁华的街市、墟市。据载,东新桥码头保存了明、清古码头的建筑风格,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初。
东江出水古钱币
记者查阅发现,众多历史资料记载了东新桥古码头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宋代,苏东坡诗曰“歌呼杂巷里,鼓角鸣枕席”,描述的正是东新桥一带街市码头的喧闹情景。据光绪《惠州府志·郡事》载:“惠当广潮之冲,艅艎集处,奉旨编查船只,其船头令油红色桅杆……墨笔大书某号,至各省来学商船亦照各省定色一体编列。”意思是说,东江古码头商贸航运发达,来往各省的商船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人们需用墨笔在船上用大字书写名号才能加以区别。
千百年来,惠州水道一派繁忙。东江、西枝江两岸码头、渡口密集分布,各地商品货物在此集散,惠州也逐渐发展为东江地区的商贸重镇和航运中心。地处两江交汇处的东新桥古码头,成为了东江两岸最繁忙的商贸码头之一。
清绿釉鱼状建筑饰品
【贰】 东江河床裸露 唤醒“沉睡的文物”
东新桥古码头一带商贸繁盛,频繁的贸易活动、江边居民的生活日常,为附近的河床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宝藏随着时间流逝不断积累,穿越了朝代更迭的战乱,躲过了世事变更的纷扰,静静“沉睡”在东江水底,见证历史的沉淀。
进入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等多方因素影响,东江河道水位下降,河床大面积裸露,这一座“水下博物馆”最终浮出水面。据介绍,东新桥古码头附近出水文物以数吨计。
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如今大多数居住在东新桥附近的老居民,都对20多年前的“文物出水热”记忆深刻。
老惠州人徐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年少时的见闻:“当时身边很多人都去河床捡钱币,一个古钱币可以卖10元、5元,我也去了几次,现在家里还收藏着几个钱币。”
在距离东新桥古码头数百米处,有一条名为上塘街的街道,分布着近十家古玩收藏店铺。据了解,大多数店主仍收藏着少量东江出水的钱币、陶瓷、徽章等。
据其中一名店主回忆,东江出水文物的关注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几个流浪汉在江边游荡,捡到了一些古代铜钱,发现可以卖钱,后来越来越多人发现河床沉淀着大量古代瓷器、钱币等,一时间东新桥古码头附近的河床成为了‘寻宝地’。”该古玩店店主表示。
2004年,为不让文物进一步流失,惠州市博物馆向社会征集了流散于社会的东江出水文物上万件,涵盖钱币、陶器、瓷器、秤砣、砝码、铜锁、烟斗、徽章、厂家字号铭牌、兵器等多个类别。据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娟介绍,这些出水文物对于研究惠州的历史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生活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宋酱釉花口钵
【叁】 “东江遗臻”品类繁多 蕴涵丰富历史信息
记者从东江出水文物展厅获悉,东江出水文物数量之大、品类之繁多,实属罕见。涵盖了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大量古钱币;形制各异的明清石权、铁权和砝码,反映出古代惠州发达的商品交易的形式;还有不同朝代的陶瓷器、铜烟斗、铜簪、铜镜、铜锁……呈现出古代惠州的特色民俗文化。
清朝人物故事花卉纹盒
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娟介绍,东新桥古码头一带河床出水了大量瓷器、陶器,这进一步印证了惠州是东江流域陶瓷业的贸易流通枢纽:“瓷器是大宗交易商品,基本上依靠水路运输,惠州境内东江流域分布着很多著名的窑址,如明代白马窑、北宋东平窑等,这些都与东江航运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惠州市博物馆展示的东江出水文物瓷器品类中,有一个带有英文字的酒瓶。据侯娟分析,这表明惠州当时的陶瓷业或已存在面向海外市场的定制服务,也有可能是从海外运输进来的。
清代铜印章
此外,侯娟认为旧时的徽章、铭牌对研究古代惠州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据介绍,徽章是指佩戴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职业等的标志,多用金属制成。东江出水文物中有印证不同时期惠州各类组织以及惠州人各种身份的徽章。
“比如目前市博物馆馆藏的东江地委徽章、两广盐务管理局徽章、东江船业工会徽章等,都蕴含着大量本地历史信息,对研究惠州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侯娟说。
东江地委徽章
近年,惠州市档案局(馆)和惠州文化遗产研究所联合编辑《东江遗臻——东新桥码头遗址出水文物图录》,图录精选了东江出水文物约500件,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东江出水文物的历史魅力。
古码头位于两江交汇处,自古商贸繁盛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制图/杜卉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图/惠州市档案馆 惠州市博物馆(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