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德不可忘!只有400余户人的寮田村居然有9座祠堂

寮田村的祠堂。    

  和南昆山边缘的很多村子一样,寮田村详实的发展历史因历史久远,文字涣漫,已不可细考。单从村名的由来和姓氏的分布,大致还可以看出当年先人落担开基,在艰难的环境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而一些鲜活的故事,则通过村民的口耳相传,至今依然流传于村中。据寮田村委书记王庆欢介绍,最早落户寮田村的是莫田心村民小组的莫姓人,他们大约在四百年前便已落户到此,成为寮田村的拓荒者。正因如此,在村民看来,寮田村共七个村民小组,除了莫田心是原住民之外,其余六个村民小组均算是客家人。在寮田村,王姓村民人数最多。寮田王姓客家人的先祖源自北方,因北方战乱的缘故,王姓先祖从北方迁至南方福建,后又从福建迁至广东梅州,在明清之交,他们落户龙门南昆山,以冶铁为生,以反清复明、对抗官府为业,一直到清康熙六十年,包括王氏先人在内的一行18姓21人,才被当时的龙门知县萧大成招抚,落籍低冚。清代《龙门县志》记载了这一过程“永清(永汉旧称)低冚山寇负隅,大成谕以祸福即就抚,分命垦地耕种,荒莱尽辟,悉为良民。大成喜,更名其地曰‘归化’。”时至今日,这块石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在低冚村。当时的低冚虽然安宁,但毕竟地狭民贫,因此安定下来之后,18姓支脉陆续向外分支,至今,包括寮田村在内,龙门很多村邑都有18姓的苗裔,大家同尊低冚18姓祠堂为共祖。大约在乾嘉年间,王姓从低冚迁至寮田,关于他们的落担,寮田村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相传乾嘉年间,有人赶考经过低冚,不料天降大雨,赶考人被淋后生了重病。王氏先祖给赶考人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直到其康复。后来,赶考人金榜题名,他的家人得知他曾在低冚获得王氏族人的救护后,十分感激,便将其寮田村的土地赠与王氏族人,这些土地为他们开辟了一个繁衍生息的新空间。在寮田,这个故事几乎人尽皆知,传颂已久,因此,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成为寮田村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深深地滋养着寮田人。客家人讲究慎终追远、敬畏祖先,因此有“族必有祠”的说法,祠堂建筑在他们心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而今,随着寮田村经济的发展,村落陆陆续续建造了许多楼房,但村落里占地最广、样式最好、传承最久远的建筑还是一座又一座的祠堂。据统计,寮田村目前7个围,共有祠堂9座。一个400余户的村子共有9座祠堂,足见村民对族群文化的重视和族群精神的尊崇。寮田村祠堂的形制基本一致,二进或三进院落的布局,祠堂前有屋场,屋场前是呈半月形的水塘。在寮田村现存的9座祠堂中,新屋吓村小组的王氏祠堂最为典型,它位于半环状客家围屋中间,前有水塘,后有房屋围拢。虽然围屋现存不多,但当年的气势依然可见。其中叶屋村小组的叶氏祠堂最为宏阔,三进四开间,前有大水塘,后有参天大树,古色古香。红卫村民小组王氏祠堂贴着的一副对联则阐明了寮田村王氏的来历,“福田迎淑气,槐室霭春风”,横批为“三槐及第”,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从侧面证实了寮田王氏的先祖从山西太原远迁南来的旧事。祠堂是客家人宗族大事的见证地和聚集地,见证了宗族繁衍和壮大,寮田村的“上灯节”活动就在祠堂里举行。专门为村里新生男丁摆酒庆贺的“上灯节”,时间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至正月十六,目的是祈祷宗族人丁兴旺。节日期间,村民要接花灯、上花灯、祭拜祖先,邀请舞狮队助兴、祈福。而上灯、贺灯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当天上午10时,村里鞭炮齐鸣,全村的男子都会集中到自家宗族的祠堂祭拜祖先。舞狮队在喜庆喧闹的鼓乐声中从祠堂大门叩拜至祠堂正厅,祈求村里新生的男丁健康成长、家家户户吉祥安康。新生男丁的母亲则抱着孩子接受村民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在一年又一年的“上灯节”中,祠堂是承载宗族美好愿望的巨大容器,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客家人名虽为客,久居即为主人,寮田村的客家人和本地人莫姓一起,在寮田村辛勤躬耕,殷勤劳作,彼此姻亲相系,情感相融,已然密不可分。他们共同守望着田园,创造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