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长滩村:长滩粉享誉已久 “太公分猪肉”延续至今

  乡村名片 长滩村

  长滩村地处龙华镇西南部的沙迳片区,东至大迳口,南邻龙华圩镇,西至高沙,北接西溪,距广河高速1公里。长滩村有水田3480亩,山地面积13860亩,森林覆盖率达80%,是龙华镇面积较大的行政村之一。

  长滩村下辖长滩、水口、上林、下湖、上湖、茶湖、龙田等9个村民小组,共650户,2368人,常住人口1420人。主要姓氏以廖姓为主,村中以竹溪廖公祠为核心的古建筑群,十分壮观。

  长滩村毗邻增江,盛产优质稻米,以此为原料加工的长滩粉,晶莹剔透,口感爽滑,十分出名。村集体收入主要源于电站,同时,长滩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近年来效果十分显著。自2010年起,长滩村先后获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先进村、惠州市生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长滩村地处增江北岸,绵延如带,青王山一峰中起,将村子分为东西两片,一江风物,如诗如画,书于长滩。在龙华有三滩:长滩、到滩、螺滩。长滩,顾名思义,取其形态绵长之意。 

长滩村如增江边上徐徐铺开的宣纸。

  长滩所属的龙华镇这一段的增江水流,丰沛而宁静。从宋明时起,这里便是古代龙门航运的重要中转站。清代《龙门县志》载“层滩百仞,棹小艇溯流其间,流揽胜迹,如入波斯船,种种皆宝。”虽然不是特指长滩村,但透过长滩的竹溪廖公祠等古建筑,依旧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

  龙门古昔称名邑,士竞诗书俗敦质。长滩村为多姓聚居的村落,廖姓最多,其余如许、邓、李、王、张等各姓氏村民敦睦相亲。长滩稻米流脂,以此为原料的长滩粉享誉已久。长滩村中的长者许德溪,曾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右胸口中枪的情况下仍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荣获三等功。虽然老英雄现已离世,但英雄气概赓续不断,他的精神仍激励着村中的年轻一代。

  千百年来,增江奔腾不息,为两岸带来无限生机,沿江冲积成一片片滩涂沃野,形成一个个秀美的村落。这里江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山水之间的长滩,岚光含野淡,滩响隔春低,呈现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 

竹溪。

  竹溪廖公祠

  竹溪松雪 润泽增江

  长滩村毗邻功武,人口以廖氏最众,达800余人,占全村一半以上。龙门廖氏始祖廖坚是宋宝庆元年乙酋科举人,自江西赣州宁都来任增城县令,任满后定居西林都,当时龙门尚未建县。廖坚生三子,为廖宽、廖职、廖荣。廖荣“皇封武烈将军,累赠光禄大夫”,致仕还乡后,从迳口迁凌角塘,廖荣的单子廖大九为“进义校尉”、赠“武烈将军”。

  廖大九生独子廖金凤,字叔祥,因为母亲何氏梦见凤凰入舍,所以取名为金凤。廖金凤为南宋开庆元年进士,以军功显赫闻名。南宋末年,岭南骚动,邻境乱民首领郑大獠趁机聚众在乡邑抢掠,“邑人莫敢撄其锋”。这时的廖金凤虽仅是县尹,却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散家资以招募乡勇,又争取到“骁勇绝伦”的好汉刘才望加盟,使得军威大振,“群盗引去不敢犯”。

  此后,元军势如破竹,南宋大厦将倾,廖金凤虽有救国之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宋亡后,廖金凤万念俱灰,回到西林故里,“娱情山水,于世事一不挂口”,晚年敦尚俭朴、不事奢靡,以遗民自居。宋亡之后,朝廷派使者来聘廖金凤做官,矢志不食元粟的廖金凤以诗辞谢“忠君报国男儿志,谁肯为臣事两朝?天命已归覆舟日,但求尺土卧西林。”

  廖金凤的高洁让后人敬仰不已。民国时期的东莞大儒陈伯陶为《增城县志》作序就专门提到:“宋之亡也,吾粤士夫不食元粟,惟莞与增为多。增则如陈希声侍郎大震、廖叔祥太尉金凤、李叔膺县尹肖龙,皆首阳高蹈,大节懔然。”所谓“首阳”,是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地方,意味着不臣新朝,历代文人均以“首阳”来歌颂遗民的凛凛大节。

  经历过王朝兴衰之后,廖氏后人大多淡雅宁静。廖金凤生五子,廖心月、廖心淦、廖剩甫、廖仁甫和廖贵甫。廖心淦生吉甫、达甫。廖吉甫为始兴县主簿,故其后人亦称其为“始兴公”。廖吉甫生四子:德佑、德辅、德璋、德珪。据长滩村90岁长者廖会苏介绍,长滩廖氏开基祖先为廖德璋,于明朝洪武年间由郭公湖迁至龙华水口村,后来又迁至长滩村,自此繁衍生息,日渐兴旺。

  廖德璋生二子:如泉、如渊。如泉者清,如渊者深,两个名字莫不包含先人对高洁品质的期许。廖如渊无子,廖如泉生一子廖耕读,廖耕读生四子:月梅、朴骞、竹溪、松雪。四个名字清雅至极,字字皆可入诗。廖氏族风传承,告诫子孙力学不辍。龙门史载共13名举人中,有4名为廖氏,其中,便有廖松雪的第四子廖佐。  

龙子嘲风矗立于竹溪廖公祠檐顶。

  长滩村现存的竹溪廖公祠,为廖德璋曾孙廖竹溪所建。竹溪廖公祠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三进五开间,通面阔22.16米,通进深35.06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77平方米。整体由砖、石、木构成,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屋脊有陶塑鳌鱼麒麟等作饰,辘筒瓦,素瓦当,墙楣有灰塑壁画,灰塑精巧,灰描壁画栩栩如生。头门设两红砂岩包台,前檐三步梁,红砂岩檐柱,石门框,石门枕,门前置两个石雕狮子和两个石雕羊。石狮威风凛凛,自古以来是守护人们吉祥、平安的象征。“羊”通“祥”,加之性情温和柔顺,故石羊象征吉祥,寓意忠孝。二进前设两侧廊,天井有甬道。二进共六柱十五架,有屏门,后檐以墙承重。三进设一厅两厢房两耳房。

  竹溪廖公祠里可见砖雕花窗,大气简约,由18个几何纹样作装饰的吉祥图案构成,中间镂空,线条灵动,风格朴实。砖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等特点,为这座古老的宗祠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灵动之美。

  在竹溪廖公祠的墙上,题有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宿石邑山中》:“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这首七绝以极简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为河北省一古县名,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

  龙门处于九连山脉和罗浮山脉之间,山势连绵,是“遐陬之胜地”“雄踞百粤,踵羊城之秀、博斗牛之精。”诗中所描述的石邑山景象亦令人想起龙门山势雄奇。由此也可见廖氏一脉文风厚重,意趣高远。

  竹溪廖公祠保存较为完整,型制较高,对研究当地的清代祠堂建筑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005年11月11日,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风雨,竹溪廖公祠见证着昔日的荣光,流淌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长滩许氏

  贤士忠良之后

  诗书和睦家风

  许姓为长滩村第二大姓,许氏族人坚信自己的先人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许由之后。

  许由,字武仲,尧帝敬重他的贤德,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后尧帝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4100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族人以国为姓,故而姓许,许氏族人感念先祖之淡泊,多以“洗耳”为堂号。

  在长滩村水口村小组,92岁的长者许耀祥小心保存着一份手抄本的许氏族谱,上面记载着:“殷周之间有伯夷至周成王大封国族封太叔于许,居于许,乃从许,即今河南省许州是也。”印证了村中口耳相传的故事。

  在族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许氏族人辗转的过程。南宋末年,因抗金勤王有功,许贵由兵部侍郎升礼部尚书。由于许贵与宗泽、李纲、岳飞积极抗金而备受投降派的打击。许贵忧愤交加,于公元1137年愤然辞官,回到江西万安厚陵老家居住,他预见到宋祚将尽,为防国破后家族罹难,许贵采用韬晦之策,子孙隐姓埋名,将家资均分九份,交付子侄九人,分居赣、粤、闽边境各地。许贵生八子:琏、瑚、瑶、环、琳、瑯、珮、珂。长滩村许氏为许环后人,许环之子许彪原居江西省万安县上洛乡,宋景炎二年迁广东南雄府,宋末祥兴二年迁增城铁岗,即今日龙门县龙潭镇铁岗村。

  明朝弘治九年龙门建县,许彪后人许元祐迁居沙迳,为龙门沙泾始祖,也是长滩村水口村小组许氏始祖。许氏文脉厚重,在长滩村许氏族谱中记载,许氏有“兄弟五人同科进士号曰五凤齐鸣”的盛况,可见许氏一门芝兰玉树,人才辈出。长滩村许氏一族,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落担之初,在宗祠之旁办私塾以教育子孙。建于清代的许氏宗祠有两排书屋,为许氏子弟读书之所。如今,日色移影照青砖,驻足其间,仿佛还能闻得琅琅书声。许氏鼻祖许由有颍水洗耳的传说,在许氏后人看来,洗耳涤俗者,除了清流,便是诗书。 

许氏宗祠。

  在许氏宗祠门口的禾坪中间立有两块功名石,上面依稀可辨“同治”“贡生”字样,据村中长者许贵金介绍,这是长滩村许嘉会的功名石,清同治年间,许嘉会曾在龙门任县官。在许氏族谱中,留有许嘉会参与撰写的内容,字迹清朗疏宕,遒劲有力,落款为“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孟秋月邑廪生许嘉会”。

  从古至今,长滩村许氏对读书人都有奖赏激励,如资助、捐米、分“功名肉”等,其中,重阳节祭祖“太公分猪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重阳节是长滩许氏的重要节日,“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这是融汇亲情与美食的节日,每年这一天,许氏族人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陆续进祠堂上香祈福,仪式完成后由村内德高望重之人将猪肉分给族人,并在祠堂大开筵席。65岁以上的老人,会有小辈将猪肉送上门,若是亲自到场,则能领双份。分到手的猪肉是为“福肉”,寓意纳吉获福。

  分完肉之后,祠堂后厨掌勺人带领族中擅厨者磨刀、洗案板、洗猪肉、切猪肉、调料、备菜,为宗祠的筵席忙碌着。不一会儿,宗祠中热气蒸腾,香气四溢,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他们都会感受到欢迎与接纳,喜爱与尊重。筵席上的食物可能随时间而改变,参加筵席的人们可能会来也可能会走,但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一种力量,便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归属感,这种力量驱使远行的游子踏上回家的路,在这一天,与家人、族人团聚在宗祠之内。

  如今,长滩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家家户户自是不缺肉吃,“太公分猪肉”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这其中凝聚了亲情和祝福,猪肉之所以好吃,更多是因为其中有浓浓的人情味。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