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山乌坭:吕氏冶铁黄氏造纸 邹氏经商出巨富建碉楼

  乌坭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乌坭社区地处龙门县西部,毗邻S14线,东起乌坭居民小组,西到青潭电站,北靠三夫田,南至上禾仓分水坳。乌坭社区总面积约25260亩,其中耕地面积210亩,林地25000亩,属于典型的粤中山区地形。

  乌坭社区下辖乌坭、三夫田、上禾仓、下禾仓4个村民小组,共155户,总人口669人,常住人口330人,村民以吕、黄、邹三姓居多。这里山高林密,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人间四月芳菲尽,南昆黧蒴花如海。

  进入南昆山,两旁连绵起伏的山峰,漫山遍野绽放的白色黧蒴花,在清风吹拂下,波浪翻滚,如诗如画。

群山掩映中的山居和农家乐。

  地名

  洒种结硕果 选定宜居地

  乌坭社区地处一片山间峡谷地带,因为土壤腐殖质深厚,这里的“坭”字与“泥”同音同意,乌坭即乌黑色的泥土,有土地肥沃的意思。

  传说很早以前,乌坭吕氏先祖骑马经过乌坭村,发现这里土地呈乌黑色,随手洒下一把种子,第二年春来看时,发现青苗长得很茂盛,于是就在此地置业安家,取名乌坭村。

  乌坭社区有黄、吕、邹三大姓氏,黄氏聚居在上禾仓、下禾仓小组,有230多人,是乌坭人口最繁荣的一族;乌坭小组全部姓吕,有160多人;邹氏主要居住在三夫田小组,仅几十口人,是目前人口最少的一支。

  乌坭社区副主任黄伟凡介绍,因黄氏没有族谱,无法判定他们来乌坭开基的时间,但从各个姓氏分布地域的土地优良程度和村名起源来看,吕姓应该是最早开基的一族,他们所在的村小组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最适宜耕作;而处在三夫田、上禾仓、下禾仓的黄氏和邹氏,是在山坡之地,相对耕作起来比较困难,产量也较低。

  现在,从南昆山管委会大楼到乌坭只要10分钟车程。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文化站站长蓝剑锋介绍,乌坭是南昆山相对偏远的一个社区,开发得较晚,以前开车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2020年南油公路通车后,乌坭是游客出入南昆山的主路口,加快了乌坭的发展步伐。

  近几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依托本地有利资源,大力开发旅游,开办农家乐,种植毛茶,增加集体收入和促进村民致富。

吕氏族谱。

  冶铁

  吕氏开基 冶铸采铁

  每个村子,都有一部家族发展史。乌坭村就是如此,几百年来,几个家族在这里结庐生息,繁衍耕作。

  吕、黄、邹三姓,在乌坭繁衍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前,他们打铁冶铸、种竹造纸、经商贸易,三个姓氏的生活方式,也涵盖了古时大多数南昆山人的生计,可谓各有千秋,又都极富有代表性。

  作为乌坭最早开基的吕氏,其族谱尚存。据其族谱记载,吕不韦为秦国名相,奇货可居,帮助秦统一六国,天下皆知,但是吕不韦还有个弟弟吕不伐,却鲜为人知。南昆山乌坭吕氏,正是吕不伐的后代。

  乌坭村民吕剑峰是一个比较热爱家谱文化的青年,前些年,他从宗亲手里复印了几本《吕氏族谱》保存,常常翻开来研读。他翻开族谱,一页页地讲起吕氏迁徙路线和分支脉络,族谱是用毛笔写成,上面清晰地记载:始祖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水之滨,西伯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大公望子久矣。

  吕氏二十二世祖吕敏的夫人孙氏生有两子:长子不韦,次子不伐。不韦就是秦国名相吕不韦,著有《吕氏春秋》。吕不韦被迁往蜀地后,家族后代一步步没落,有的隐姓埋名,有的远走他乡,随着秦国的灭亡、朝代更替和战乱,吕氏不断迁徙,足迹遍布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第八十七世吕万,是乌坭村的开基始祖,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永定县溪口村迁入广东龙门县南昆山。吕万公生有五子:观扬、对扬、芯扬、清扬和朝扬。此五子的配偶、子女,以及在南昆山的葬地坟山、朝向都有清晰记载。

  吕剑峰为清扬公的第十二代孙、不伐公的第九十九代孙。吕氏落户龙门距今已经有200多年,如今在乌坭已经繁衍到了第14代。吕氏祖上在福建以打铁、铸铁为生,一路奔波迁徙来到了南昆山,也以打铁谋生。100多年前,吕氏在乌坭的人口和经济达到了顶峰,光男丁就有400多人,家族水田有300多亩,是一个大家族,家里雇佣有长、短工。

  在古代,冶铁和造纸成为南昆山上重要的特色产业。尤其是明末清初,随着土地兼并,编户制度逐渐名存实亡,大批流民涌入南昆山,乌坭吕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南昆山。他们的打铁冶铸事业传承了数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家族里还有人干此营生,可以说是南昆山先民发展的活化石。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经济和交通很落后,吕氏族人不断外迁,人口逐渐减少,如今仅有100多人。近年来,随着交通发达和旅游开发,越来越多人又回到乌坭,这里也开始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而今,走进乌坭小组,很多农家院子里的篱笆上,晒着毛茶、红薯干和草药。村民介绍,现在,南昆山的土特产,草药和山野干货颇受欢迎。

  走过悠悠岁月,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乌坭吕氏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那些开基落担,那些筚路蓝缕,那些冶铁垦荒,早已烟消云散。

村中遗留的造纸零件。

  造纸

  江夏黄氏 植竹造纸

  乌坭的黄氏起源于湖北江夏,堂号江夏。宋元时期辗转迁徙到福建龙岩,在清中期来到南昆山乌坭,居住在上禾仓、下禾仓,比吕氏要晚几十年。

  黄氏族谱现在已经丢失,找不到准确迁入的时间和发源脉络,从族人口耳相传下来的故事得知,最早来乌坭落户的是黄氏三兄弟,不久后又迁入两兄弟,共五兄弟在乌坭落户开基,发展至今有200多年。

  黄氏祖上是为了讨生活来到南昆山,在乌坭山边建了几间房,以做小生意谋生,后来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开办造纸厂,家族得到迅速发展,人口也迅猛增长。造纸厂在清晚期和二十世纪初期是南昆山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造出的纸质量优良,远近闻名,远销增城、从化和广州等。现在乌坭村还有5处纸厂遗址,大多在黄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足见那个时期黄氏造纸的兴盛。

  黄氏五房在乌坭分别择地开基,历经百年风雨,如今五房后代分散各处,但在本地居多。在乌坭,尚存的黄氏祠堂有两处,一处因年久失修,呈倒塌状态。另一处是黄氏祖祠,位于下禾仓小组,原祠堂已经倒塌,现在的祠堂是由黄氏族人捐资,在原址上进行重建。在祠堂正厅的墙上,贴着今年新春的对联:石公稻略留芳远,山谷文章衍庆长。横批:江夏堂。对联里分别用了战国时大军事家、张良的师父黄石公和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的典故,一文一武,体现家族的荣耀。

  乌坭黄氏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进行拜祖大祭。这一天,所有黄氏族人,包括在外地工作的都要回到村里。祭祖一年一次,族人一年一聚。通过家族传承方式,增强家族凝聚力,使社会更加和睦共荣。

  经商

  巨富有邹氏 藏金昇安楼

  在古代,冶铁和做纸是南昆山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但是在地少人多的山区,行商耕田也是致富的方式之一。在乌坭,三夫田是最富裕的自然村。

  现在的三夫田,保留着古今两种“豪宅”。一种是高高耸立的碉楼,那是古代富人的象征;一种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建筑,是现代富人的象征。

  三夫田的围屋建于清代,分东西南北四角各有一座碉楼,中间为四合院,占地广大,目前只剩下东西两座碉楼,另两座因年久失修,早已坍塌,剩下这两座整体结构保存较好。被列为龙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当地清代建筑文化的典范。现存的一座碉楼名曰“昇安楼”,坐北向南,高四层,面阔7.17米,进深5.8米。硬山顶,砖木结构,石板门框、门额,每层四面设有圆形或长形的枪眼。左侧第四层的窗口有一对联,写着“昇安天下扬千古;安落人间庆万年”,横批“昇安楼”。据邹氏族人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楼内曾发生火灾,屋顶、楼梯、楼板被烧毁,后来重修,非常结实,现在还可以直接上到四楼顶层。

  据黄伟凡介绍,以前碉楼外围有一圈高高的围墙,在围墙顶上设有跑马道,家丁可以骑马巡逻。房屋的地下挖有地道,可以贯穿整个碉楼,平时用来存放粮食和马匹,遇有劫匪和战争,可以躲藏,或通风报信和逃跑。从被损坏的墙体看见,碉楼一米以下的墙厚约半米,为泥沙、糯米、碎石等夯实,十分结实牢固,枪炮很难攻破。

  在中间的四合院里,有三进两个天井,住着一对老年夫妇,虽然房子已经满是岁月的痕迹,却仍然能看出这里昔日的繁华。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成九个圆圆的铜钱,环环相扣。铜钱外圆内方,外圆代表天,内方代表地,寓意“兴旺发达、镇压百邪”。天井四个角的出水口,均为铜钱造型,寓意四水归堂,水走钱留。

  窗户是西洋风格的外飘窗,有明显的罗马雕饰花纹,可以看出邹氏祖上有过留洋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彰显邹氏祖上的富有和显赫。据邹氏族人介绍,邹氏祖上曾经富甲一方,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的商人,做对外贸易生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100多年前,靠着广州十三行的生意,邹氏在南昆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碉楼和四合院在新中国成立后分给村里人居住,一家分一两间,住了几十户。现在村民经济条件都好了,大多建有漂亮的小楼,搬出去住了。如今碉楼里只住了几位老人,和古楼相守。

  这座古老的建筑,经过风吹雨打,依然坚固、挺拔,屹立于现代建筑群中,丝毫不逊色,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妙的设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也是一个家族繁荣的象征。

  神迹犹存: 仙人足印映清流

  乌坭河是乌坭的母亲河,河边,有一处仙人足印的奇景,惟妙惟肖,十分生动。

  传说,有一年的七月初七的拂晓,吕洞宾神游至此,见这里一座座大山环绕,老百姓出入不便,便想悄悄移走一座山,让村民出入方便,当他来到河边,却发现有一妇人在洗衣服,悄悄移走是不行的了。便跟老妇人打招呼,假意说借一个瓢喝水,老妇人不客气地回答:“你趴到河里喝水就是啊!”吕洞宾无奈,只得趴下去喝水,于是在河边留下了足、手肘、膝盖和俯下身躯的印迹。

  在河边的岩石上,两个足印一前一后,十分神似,连脚趾也十分清晰,就像是一个人赤脚走在泥巴地里,脚掌打滑踩不稳,脚趾使劲用力留下的足印。在足印前方一米多远,靠近水边的地方,左边是一个手肘印,手腕、手肘,右边是膝盖窝印。这里正好是一个小潭向下流的节点,形成一个小小的落差,从空中俯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俯身趴在河边喝水。因为没有开发,河道两边灌木丛生,无路可到河边。沿河而下,从上往下看,有一条瀑布穿过绿色丛林,像一条白色长龙俯冲直下,流进下面一个小潭里。新修的高速公路从瀑布上空飞过,可以看见这条美丽的瀑布。

  黄伟凡介绍,投资商和社区正在计划开发这些旅游景点,等做好基础建设后,届时村里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