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全国劳模!80后汪丹扎根TCL王牌电器生产一线20年

原标题:
从打工妹到全国劳模
80后汪丹扎根TCL王牌电器生产一线20年,在劳动中体现价值收获快乐

  “惠州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不论本地人外地人,在这里你洒下汗水就能收获希望。我一直相信学习一定是能够改变命运的,勇于挑战拼搏才能成功。”80后打工妹汪丹,2002年职高毕业到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工作,20年里她深深扎根企业、扎根惠州,从车间一名操作工人一步步成长为班线长、主任助理、车间主任,现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项目管理主任工程师,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打工妹到全国劳动模范,她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劳动中体现价值、收获快乐。

  

汪丹(右)与同事在车间交流。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勤学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勤练付出”

  2002年8月,职高毕业后,在堂哥的带领下,汪丹从湖南衡山来到惠州求职。凭借着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优势,她成为TCL王牌智能插件车间的一名操作工。上岗初期,有些操作技巧未掌握好,好学的她一下班就扎入了书本中潜心学习。短短几个月,她就掌握了车间四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巧,成为一个“多面手”,这个小个子的清秀女孩一下子脱颖而出。

  2003年3月,TCL王牌新成立了一个更高端的智能自动贴片车间,车间里的设备都是进口的,单台设备价值达上千万元,整个车间20台设备,价值2亿多元。因为这些“金贵”的设备,公司招募了一批本科生、硕士生员工,并从内部各车间选拔一些技能出众的基层操作工进入该车间,进厂半年的汪丹就成了这“百里挑一”的一份子。

  汪丹的勤学在单位是出了名的。进入智能贴片车间上岗之前,公司对员工集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培训,其中,焊枪焊接元器件是最难的一关。在相邻0.4毫米至0.5毫米间隔中,要把不到米粒大小的元器件的四个角用锡焊接上去,锡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外溢,影响元器件质量;少了焊接效果不好,元器件粘不住,需要在焊枪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又快又准一气呵成,非常考验操作工的眼疾手快,比绣花要求还高。手持着小焊枪,汪丹一遍遍使用淘汰掉的元器件练习,其他人下班了,手指磨破皮了,她仍在埋头苦练,技术让大家心服口服。“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勤练付出,才能掌握好技术。”汪丹说。

  善思

  “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挑战拼搏才能进步”

  一个月后,汪丹和100多名员工正式进了智能贴片车间,操作“亿元设备”。新设备上线不久后的一天,一群人围着检验元器件的设备愁眉不展,汪丹挤进去一看,原来要对元器件进行容量、功率检测,但检测设备的夹子无论怎么调试都无法检测到元器件的两极,并且易抛损元器件。“问题是夹子大了夹不了,那就换小的。”汪丹当场提出了在夹子绑上针的做法,现场没有针,她就把绣花针般粗细且有一定韧性的飞线绑在夹子上,轻松夹起了元器件两极,既保证了检查准确性,又保证了质量,并降低了元器件的不良率,提升了首件测试的通过率。汪丹的点子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也让身边的同事对她刮目相看。

  2011年,公司背光产品转型初期,LB的贴装精度高和修复难度高一度成为后台保证前端市场占领的“拦路虎”。汪丹所主导的“降低LB产品抛料率”项目团队,主动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设备数据并优化改善,自主研制出“过滤芯”用于拦截进口设备弊端,解决瓶颈问题,为公司获得直接收益10万余元,同时提升了企业生产力,为实现TCL“创意感动生活”的品牌理念贡献了一份力量。“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挑战拼搏才能进步。”汪丹说。

  团结

  “一个人力量很小,一个团队才力大无穷”

  初入TCL时,汪丹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也很迷茫。和优秀的人共事,汪丹的进步很快。同时,她也发现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一个团队才力大无穷。“企业和个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大河有水才能小河满。”慢慢地,她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和大家一起走得更远。”

  成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十八般武艺。好学的汪丹,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在进入智能贴片车间前的培训中,汪丹把一条生产线上的全套工艺流程、10多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全部学了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车间里,她慢慢地从一个多面手,成长为班长、线长、车间主任助理、车间主任,直接管理人数最多时达500多人。

  正当汪丹在生产岗位上如鱼得水时,公司又把她调配到仓管部门,面对做生不如做熟、薪资待遇又不如车间的调动,汪丹欣然接受:“多学一点东西,将来才具备更高一级管理者的能力。”正是这种积极向上、务实好学的心态,让她不断地进步。在以后的多个工种的调动中,汪丹都抱着这种心态。此外,她还自学了法学本科课程,并考取了多项证书。

  2015年,汪丹以车间主任的身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为了充分发挥劳模示范作用,公司成立了以汪丹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年间,汪丹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200多个班线长(一个班长大约管理四五十人,一个线长管理100多人),满足了企业订单增长对车间管理人才的需求。有的班线长很快成长晋升,有的被派到国外公司带班,“在这个岗位上,我更加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个团队才能走得远!”

  现在,汪丹肩负着公司项目申报推进的重任。从2017年以来,企业申报全国、省、市级科技项目的数量成倍增长,从当时的1个增加到2021年的17个,还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编辑:小丽